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战后,东亚出现了多种安全模式并存的局面,东亚安全的发展和变化与这些安全模式之间的互动走向密切相关。实现东亚安全的困境在于传统的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安全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东亚新安全模式面临制度构建的难题,但以东盟地区论坛和东北亚合作安全实践为先导的新安全模式探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东亚安全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东亚安全新旧模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东亚安全能否有一个全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中既超越均势,又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呢?作者在比较了美国的“联盟安全模式”和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另一种可能的东亚安全秩序:“协治(collaborativegovernance)”安全,即大国协作框架下共同治理的地区安全模式,由大国推动、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地区安全事务,因此形成一种可称之为地区安全社会的关系结构———从安全复合体到安全社会,最终走向安全共同体。中国借助区域一体化、通过“协治安全”模式重塑东亚安全秩序才是获得自身安全的战略之最优。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论述,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要举措。当今世界大环境的迅猛变化、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低迷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发展必须作出重要调整,这是如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内外的形势作出了重要论述,如何理解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成为了以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问题,它的落实也是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所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地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长,一些热点安全问题持续升温,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在增加,一些国家在努力加强军事同盟并强化在这一地区的军事优势,民族主义情绪在许多国家蔓延,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这一地区的经济以重创并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等等.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模糊性,缺乏方向感.这种局面的产生同这一地区的某些结构性因素有关.通过冷战后近十年的演变,东亚国际关系中同时出现了三种略见成型的政治、安全模式:多极模式、"霸权稳定"模式和多边安全合作模式.它们构成了塑造东亚地区政治、安全格局最重要的单元性结构要素,而且这三种要素相对均衡的分布,使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复合型结构.这三种模式在东亚都有其生长的条件,同时其中任何一种在展开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不可能取得完全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和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新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在全球化浪潮和非传统安全的推动下,新安全观应运而生。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实践中,中国新安全观的内容应不断深化和丰富,而综合安全是当前的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共同安全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标,合作安全是维护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互动电视平台的不断发展扩大,带来一系列的运维风险.文章从传统运维模式的分析出发,阐述新安全运维体系的建设思路,最后介绍了互动电视平台的安全运维体系建设部署.  相似文献   

7.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安全利益及其在国际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所应享受的权利的认知 ,是对其所处安全环境的判断 ,同时 ,也是对其准备应对威胁与挑战所要采取的措施的政策宣示。中美之间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造成了安全观念上的差异 ,但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何使中美之间求同存异、增信释疑、扩大合作、减少麻烦是本文所要作出的努力。本文指出 ,由于中美在安全观念上的差异使亚太地区形成了两种安全合作模式 ,这样的两种安全观念、两种安全模式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安全结局。为了避免两种安全观念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有必要对两种安全观念的构成要素逐一加以分析 ,以便趋利避害 ,求同存异。本文建议 ,中美双方应对“战略性伙伴关系”重新定位 ,并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动力。虽然 ,中美之间在现阶段还难以达成战略性伙伴关系 ,但要把它作为一个努力方向 ,不能放弃。当前 ,要在“致力于”和“建设性”上多下功夫。战略性伙伴关系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要循序渐进 ,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相互包容、和平共处的关系 ;第二步建立互补互利关系 ;第三步建立互信合作关系。上述建议可以概括为 ,以新的“三C政策”(Co -Existence ,Complement ,Cooperation即共处、互?  相似文献   

10.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概念.东亚安全困境的形成有着众多原因,只有培育东亚区域共同安全体系,才能减少冲突和战争的诱发因素,实现东亚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合作安全模式与传统安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安全观截然不同的新型安全观念——合作安全。本文针对合作安全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合作安全模式与传统安全模式的主要区别合作安全一词最早由加拿大外长约·克拉克和澳大利亚外长埃文斯于90年代初提出。对于合作安全的概念,比较普遍的看法倾向于:合作安全是国家间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实现国际安全或地区安全,进而实现各自国家安全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星 《魅力中国》2011,(2):26-26
现今的东北亚地区尚未形成一种稳定的安全结构,该地区选择何种安全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集体安全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可靠的模式,但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本文从集体安全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建立东北亚安全模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在多边经济合作开始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状况依然复杂,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安全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地缘安全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领土争端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大隐患,此外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中国周边地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但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多边全合作框架已经出现。中国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从地缘层面看,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单边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多边主义外交是中国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的内容在趋向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呈现出"雁型安全模式"特点,这是自冷战以来美国亚太战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种模式中,领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关系。第四梯队主要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美国"雁型安全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制衡中国,该战略也适应了地区内的多种安全需求。破解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则需要根据中国的安全需求和周边国家安全需求的层次性、阶段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中国沿边省份与邻近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安全需求类似,按人均收入衡量从东到西呈现出阶梯性变化。中国可以把本国相关发展区域作为跨国安全合作的单位,与临近国家进行安全合作,逐步超越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以多个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外交应是中国未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廓清中东安全的概念,明确中东安全的主体是推动中东安全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安全体系中,中东地区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中东安全问题盘根错节、尖锐复杂,有其深刻的内外根源。它本质上是外部干预和中东国家不发达状态的反映。在中东的秩序重塑和国家转型进程中,安全问题犹如"灰犀牛"般愈演愈烈、效应叠加,形成了多重安全困境。西方的新干涉主义、域内国家针锋相对的安全观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中东的安全困境。中东安全问题不仅危及地区国家,还波及周边和世界各国,安全威胁迫在眉睫。但是,中东安全主体复杂,安全治理困难重重,短期内很难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同时,既有安全机制具有片面性和排他性,无法破解安全难题。因此,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安全掌握在域内国家手中,提升自主安全能力和水平,通过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在源头上实现安全治理。中东安全治理应摈弃传统安全思维,设定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从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和整体治理,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安全建设为依托,摆脱"安全靠大国,发展靠能源"的双重依赖,推进多层次安全合作;以普遍安全、共享安全和共管风险为目标,推动中东安全新秩序的建立,实现中东地区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6.
汪蓉 《特区经济》2023,(8):110-113
安全互动塑造安全身份,进而决定安全战略。在“安全互动→安全身份→安全战略”的逻辑链条中,贯穿其中的有两种基本的安全逻辑:对立安全与兼容安全。本文以朝贡和平的东亚安全秩序为例,说明了其反映了兼容安全理念的兼容安全实践,并提出基于身份兼容的全球安全治理要注重管控防范安全对立和充实拓展安全兼容,以求实现一个普遍和平、共同安全和繁荣发展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东亚合作因其背景和区域的特殊性,造成区域合作的局限性,概括起来说是全区域推进困难,公共品供应不足,大国领导缺位。东亚区域合作与欧盟不同,功能也不相同。这一地区广泛的区域合作更多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而欧盟的合作始于50年代。东亚区域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各国的发展和竞争导致了地区合作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区域化,国际政治多极化使亚太地区成为一极,在世界发展的背景下,亚太地区更显得突出。东亚区域合作有安全合作的要求,这一点与其他地区不同。亚太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东亚合作必须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出现了经济、金融危机,对其原因经济界说法不一。陈炳才先生在1997年11月19日的《经济日报》刊登文章指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对于这种武断的说法,我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虽然目前东亚经济出现了困难,“东亚模式”面临着挑战,但这只是“东亚模式”的“中间循环”阶段,如果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特“东亚模式”,我们就会发现目前东亚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正是“东亚模式”发展轨迹中的一个“拐点”,是“东亚模式”依内外的变化而由低级向高级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东亚模式与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亚(日本及东亚"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战后取得的奇迹般的经济发展,无疑是20世纪经济增长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7)将东亚的成功列为战后三个最重大的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关于发展的思维的事件之一(其它两个事件分别是前苏联的崩溃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关于东亚经济发展的评价,人们业已取得的两点基本共识是:第一,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亚经验(东亚模式);第二,东亚经验(东亚模式)代表着一种成功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然而,如我们在有关东亚经验研究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到的,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严重的混淆和分歧,包括东亚模式涵盖的国家/地区范围,东亚模式的确切内涵,对东亚模式与东亚的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解释,等等.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32-148,160
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格局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变迁,但还远未出现权力转移。即便如此,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也正在出现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权力变迁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主导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演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策话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单极霸权体制下的东亚安全。美国意图在安全和经济两条战线上把握东亚区域政治发展的主导权,维持区域内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和同盟依赖,牵制中国崛起并力图削弱中国崛起给美国单极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地区效应,充分获取中国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诸多战略红利。面对中国崛起,区域内国家会采取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借重域外因素的影响力或者实施新的区域战略等方式调整相应的安全政策。中国崛起的未来应该是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同时发展中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东亚安全新秩序。对于权力变迁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重组,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导向和积极效应,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双重进程中重建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