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5年,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长率普遍放慢。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7.9%下降到1985年的5.2%,香港从9.3%下降到0.8%,台湾从9.6%下降到4.7%,新加坡经济更糟,从8.2%下降为-1.8%,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短期因素造成的,经过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3.
4.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5.
张忆 《亚太经济》1990,(3):48-54
从50年代初迄今40年以来,台湾、香港、南朝鲜、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除香港外,由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经济战略及政策措施有轨迹可循,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占有突出地位,对外贸易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从横向上对亚洲”四小”对外贸易和发展特点及其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作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 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亚洲“四小”在确定技术发展方向时,主要发展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 新加坡重视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提出90年成为亚洲电脑软件中心的目标。1981年3月,政府颁布了“新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80—1989年),确立了十年经济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优于拉丁之说近年来在探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中,一般人都把亚洲“四小”归结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而把拉丁美洲的三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归结为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理由是走内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幅员较大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它们的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开始;而走外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比较小、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依赖世界市场,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大多数又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实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明显地比内向型经济优越,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就是这么阐述的。从亚洲“四小”和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来说,它们具有许多本身的特点和地缘政治特点。大家都知道,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需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新独立民族国  相似文献   

8.
于波 《亚太经济》1990,(4):53-57,70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从50年代末期开始,亚洲“四小”先后成功地步入了经济起飞时期。综观亚洲“四小”,其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条件基本相同,受其历史背景和国土面积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同样的先天缺陷,诸如自然资源医乏、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本地市场狭小,外资奇缺,国际收支恶化等等。正因为这些经济成长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亚洲“四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向型经济使亚洲“四小”成功地利用世界资金、世界市场、世界人才、世界资源和世界信息,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分析亚洲“四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我们发现,香港与其它“三小”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即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难以逾越的进口替代阶段,一开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完全是市场选择的自发结果,或者说是民间力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 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血液,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供给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指示器。所谓货币政策,系指中央银行通过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调控,进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成了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工具。60年代初,亚洲“四小”以贬值货币为契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工业化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经济转型,首先遇到储蓄和外汇两大缺口。于是,组建国内金融机构,推进货币市场成型,强化货币供给,扩大出口以增进资本积累,成为了亚洲“四小”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目标。一、贷币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13.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14.
亚洲“四小”的就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建立了较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增加农业投入;对农产品实行合理定价;积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促使农业部门逐步释放出劳动力,而限制较少的户籍制度,则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战略。推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外向型的贸易政策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重视对劳动者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都有利于就业量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探索四小外贸的商品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变化是深入研究四小的对外贸易乃至其经济发展战略演化的重要方面,对我国目前外贸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有相当重要的启迪。为此,拙文不揣冒昧,就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四小”出口、进口商品结构演化比较 1、新加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先看出口商品结构。1960年,新出口总额34.77亿新元,最大宗的出口是原材料,占出口总额的44.8%;其次是食品与动物,约占13.3%;再其次是燃料,占总额的11.3%;上述三项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30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纳经济政策委员会的建议,取消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和台湾的普惠制(GSP)待遇,从明年元月起生效。这无疑是将“四小龙”提前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毕业”出来,此举不仅对“四小龙”的出口贸易,而且对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格局,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同主要贸易对象国与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亚洲“四小”同日本之间在技术和生产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日本同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它们在产业和贸易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而且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章辉  刘幼勤 《亚太经济》1989,(4):10-13,26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基本内容是把长期推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改为以内需为主导并与国际相协调的经济结构。日本是亚太地区一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3853万亿美元。从1985年迄今,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出口国际环境,我国可实行中性贸易战略。中性贸易战略包括通过国际规范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快制定并实施进口策略、实施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及挖掘大国的国内市场优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