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中国实现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的市场约束造成挤出和替代效应。在国有银行股权过度集中且国家对国有银行特殊支持的背景下,公众对银行的选择形成了“规模偏好”,致使存款的资金价格和可获得性的信号指引从“风险导向”扭曲为“规模导向”,削弱了市场监控和市场影响的有效性,进而导致市场约束异化。本文对存款保险对于市场约束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学理剖析,设计优化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机制,以促进显性存款保险与市场约束的激励兼容。  相似文献   

2.
徐璐  叶光亮 《金融研究》2022,499(1):115-134
本文基于银行存款市场空间竞争模型,探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福利效应,及其与市场竞争政策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政府隐性担保尽管能够保障存款人利益,但会降低存款人对银行经营稳健性的要求,使得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从而降低经营稳健性;而市场化的存款保险制度通过费率与风险挂钩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同时避免过高政策成本负担,实现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随着市场竞争强化,引入风险差别费率保险制度,在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和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的效果逐渐增强。模型分析表明,当长期允许机构自由进出市场时,政府强化竞争政策短期可能降低银行的经营稳健性,但长期内高风险银行逐渐退出市场而更有效率的低风险银行进入市场,这种柔性市场退出机制使得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健性增强。因此,在金融市场中强化竞争政策,推行并完善当前市场化的风险差别费率存款保险制度,长期内有助于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提升银行稳健性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限额存款保险制度让存款人的资产部分地暴露于风险之中,从而市场约束虽然比无保险状态下较弱但仍然有效,因此世界上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多采用限额保险。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特殊的股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对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存款人规模偏好和银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预期;这一预期特征必将异化市场约束,进而导致银行陷入无序的规模竞争并激励其风险承担;如果单纯实施限额存款保险制度,非但不能修正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的异化问题,而且将强化公众的大而不倒预期,使市场约束面临更严重的扭曲。  相似文献   

4.
在放宽基本假设后,我们通过经典的Diamond-Dybvig模型对存款保险、银行挤兑及流动性创造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当假定所有投资者在任何时期都相互独立时,银行是否要创造流动性或者要创造多少流动性,以及银行挤兑最终是否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类型、相应风险类型的人数、非银行投资项目收益与银行初期利率的关系、某一投资者对其余投资者行为的甑别结果及银行对投资者行为甑别的结果,此时,银行未必能够创造最优量的流动性,原模型失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存款保险融资机制特别是风险差别费率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经济周期造成存款保险基金波动的原因.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将存款保险融资机制置于宏观审慎视角下,提出设计存款保险融资机制可以考虑逆周期原则,科学、合理的融资机制应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08~2013年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没有限制存款竞争,价格和非价格引起的存款竞争有可能会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有助于刺激银行改善流动性。存款市场约束通过数量渠道约束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行为,通过价格渠道约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会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变化会对存款市场竞争产生显著的影响,银行提高流动性的行为及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会加剧存款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存款竞争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2015年5月,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后,我国金融安全网三大支柱全部到位.风险防范与处置中,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及微观审慎监管三者扮演何种角色,如何相互协调配合成为各界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博弈策略分析,得出五组命题,并通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实践,验证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相关结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持银行流动性,维护公众信心,保护小额储户利益,防范银行危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接着文章通过对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分析,揭示了存款保险所隐含的道德风险问题。作者进一步指出,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强化存款保险制度法治理念、强制的信息披露机制、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和审慎的银行监管等。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是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往往引致严重的经济动荡。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应对金融恐慌的制度安排,也是解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我们应该建立为减少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过度承担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趋完善和新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大背景,本文从市场约束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政策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及其与市场约束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藉此评价了其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两类市场约束效应存在较大差别。就价格约束效应而言,对地方银行显著有效,而对全国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则不显著;就数量约束效应而言,三类银行均不显著。(2)基于回归控制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对地方银行的冲击强于全国性银行。(3)进一步基于非线性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显示,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弱化了市场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影响逐渐开始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The Banking Acts of 1933 and 1935 insured deposits up to $5,000 and limited interest paid by commercial banks. This essay uses a treatment-and-control estimation strategy to determine how those reforms influenced depositors’ reactions to information about banks’ balance sheets by comparing preferred and regular depositors at New York state banks. Before deposit insurance, regular depositors reacted more to information about banks, while preferred depositors reacted less. After, this difference diminished and almost disappeared. This change indicates insurance reduced monitoring, although depositors’ continued response to some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large, uninsured depositors continued to monitor banks, as the legislation intended.  相似文献   

12.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3.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4.
This note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Lippman and McCall’s (Am Econ Rev 76, 43–55, 1986)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liquidity, incomplete markets ar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lliquidity. This note is a revised subset of a larger paper that circulated under the name of “Liquidity as an Insurance Problem” (Zurita 2001). I am grateful to Luis Ahumada, David K. Levine, Raimundo Soto, Gert Wagner, Federico Weinschelbaum and seminar participants at UCLA, Summer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Banco Central de Chile, LACEA, Jornadas de Economía del Banco Central del Uruguay, and ILADES,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as well as the feedback of an anonymous refere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Vicerrectoría Académica de la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15.
产品市场势力、公司治理与股票市场流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势力能够促进信息传递,提高股票的流动性。这种影响即使控制了公司治理因素依然显著,同时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而更为明显。另外,在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上,产品市场势力与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激励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同时,股权分散能增强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但是产品市场势力会削弱股权分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在经济改革关键期,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调整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蓄势待发。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运行和监管体系,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为经济转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而建立存款保险和允许银行破产等制度,能快速推进金融改革,使金融为经济实体服务,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健康、有序与持久的活力。本文在简要介绍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类型及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存款制度建立的一些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约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经验,从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层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接模式。本文通过比较美、英、日、德四国的对接模式发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和谐对接是资金、产品和制度对接三方面的共融体,是金融市场自然演进与风险资本动态规制的最优范式结合。基于此,我国应在经济、金融微观制度基础变迁的基础上适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18.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既融汇了美国等国家先进的制度理念,又积累了危机的实践经验,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通过对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和设计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我国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大 幅波动的内在机理与原因。研究认为,塔形市场交易结构下,银行间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易聚 集不易分散的缺陷,且难以依靠“有形之手”得到弥补。文章结合塔形市场结构的特点建立矩 阵分析法,对40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即塔形市场交易 结构下风险冲击影响时间更长,且央行流动性救助效果降低,但流动性救助机制能降低风险对 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性风险救助机制,弥补银行间市场客 观存在的缺陷,增强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抵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