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武靖州  苏明 《江苏商论》2007,(10):58-60
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促进了制造业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变革,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转型是必然的选择。在制造业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高起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注重关键性技术的突破,重视法治信用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刘翔宇 《现代商业》2012,(2):164-165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程度体现了综合国力,也决定了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的地位。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大而不强,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文章从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提高产业丰厚度是推动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以及提高产业丰厚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升级发展的关系,然后以信息服务业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针对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环球供应链》2005,(6):143-143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精神,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出的“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工程发展的基本队伍”的战略目标。改善目前中国ERP应用,管理及开发人才相对缺乏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巨大的整体规模,产业体系完备并呈现出现代工业特征,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中期发展,并且参与了世界产业分工。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特征。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从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在不断吸收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制造模式,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已成为传统工业国家应对信息化挑战、提高工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江门市要构建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引进高端技术,输出低端制造业,走合作创新之路,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和集聚。  相似文献   

7.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行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其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实力。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衡量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来对我国各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增强我国不同地区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向现代产业的工科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面向现代产业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212程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我国逐步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通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  相似文献   

9.
唐海艳 《商业故事》2021,(14):102-104
截止到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创新能力有显著增加,工业化、信息化也迈向了新台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正深远地影响着我国产业变革,新一轮全球经济环境下,全球产业正在发生着重大调整,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四大国际机床展之一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成为信息化主体已经是一种趋势,以"甩账表"、"甩图板"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成效显著。但也应该看到,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其信息化现状却并不乐观,甚至还存在着缺乏信息化规划与目标、需求分析不充分、系统应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度水平的多个层级的协同发展。基于制造业的多层级分布格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呈现明显的层级性特点。再工业化战略对其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各个层级出台了不同但又互相协调的政策措施。因而,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对其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全面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构。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上下夹击态势,对我国各层级的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应结合再工业化战略的层级性特点,针对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每一层级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一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们将要驶上信息高速路,我们能否高速行驶起来,不仅取决于这条信息高速路的质量,还取决于我们的发动机的水平。制造业的信息化是攻坚战,既紧迫又艰巨。我们需要寻求信息化的路径,它肯定既不是在传统的信息“孤岛”上构筑,也不是通过上网就可以解决。我们会找到某种中道,它或许是两者的交汇:超越传统的内与外,内通而外达。 北开的信息化案例就告诉我们一条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信息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出现了全球所独有的巨额贸易逆差,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分析其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今全球贸易的新特点,重点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商品贸易的变化,指出美国信息产业等诸多产业已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引致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是其巨额贸易逆差形成和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罗明  刘元洪  马卫 《中国市场》2007,(41):96-99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很有必要。基于WEB和工作流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是未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洛阳作为老牌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但与其他发达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集聚效果不突出等都已成为其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桎梏。本文从分析洛阳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入手,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路径,为进一步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和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代工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是可行途径之一。阐述我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状,发现存在跨国公司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两种类型,并研析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后低成本优势减弱、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后采取GVC和NVC双向嵌入结合的路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东莞市以制造业著称,行业门类繁多,生产加工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与国际市场和产业转移衔接紧密,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新时期,东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推进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培育一批名产业,建设一批名园区,发展一批名企业,培养一批名企业家,创建一批名产品,扶持一批特色产业名镇。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制造业拥有资源丰富,区位优越,装备制造业基础牢固,优势行业水平领先,集群优势不断显现,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化程度低,上下游分割管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配套产业生产能力弱。提出推动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对策:提高信息化程度,发展中场产业,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孙海涛 《商》2014,(22):78-79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有“世界工厂”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形成与美国制造业对中国的大量投资是分不开的。问题是近年来,在“再工业化”战略影响下,美国制造业呈现明显的回流趋势。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其原因以及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并从如何减少美国制造业回流带来的不利冲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卢小平 《大经贸》2008,(7):52-53
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具体路径,吴敬琏开出了四剂“药方”:一是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四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四条最核心的是中间两条,即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