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统计描述,并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广东省揭西县农村劳动力流向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并对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丞  高芸 《新疆农垦经济》2010,(12):14-18,49
研究目的:定量化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全国178份村级调查问卷数据,建立最优尺度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农村劳动力结构是影响农地流转的显著因素,其表现为村级农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高;相反,村级基本没有就业劳动力与务农半年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低。(2)农村劳动力流动亦会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村级劳动力流动率越高,当地农地流转程度亦越高。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当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积极推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为研究背景,选取2002—2017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政府的财政投入、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5个相关指标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利用OLS最小二乘法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在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最后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 ,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分析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因素入手 ,探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路径相应的制度安排。一、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我国过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传统落后的农业大国 ,工业化又远远没有完成 ,加之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又加重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导致农民的比重过大 ,农村劳动力隐蔽失业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说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模型表明,歧视性的二元户籍制度无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绪梅 《农业经济》2004,(12):31-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有其特有的基本特点和极强的现实效应,文章运用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对农村人口的个体流动行为进行分析,认为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农村人口的流动决策,并从模式中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研究拟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本身;并依据对这种流动的专门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探求其流动的特征,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本文是这项专题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社会信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社会信任的作用将如何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变。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作为一种整合型社会资本,本地的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负向影响;本文同时还发现,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在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反而会起到促进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关系研究:1983—200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研究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行为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是一定时期经济、制度等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决策。农村劳动力回流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时间特征对退耕农户劳动力的流动类型进行分类,涉及志丹县6镇5乡的农村家庭人口1207个样本,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农村劳动力选择流动类型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退耕还林补贴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异性显著影响着退耕农户劳动力参与流动的类型。基于分析结果,文章提出后退耕还林时代,退耕地区应当适时调整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根据劳动力参与流动的不同类型制定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析教育、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采用2016年对甘肃省14个贫困村的入户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对精炼贝叶斯均衡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对农村劳动力来说,以收益最大化决定自己的教育和劳动力流动行为,农村劳动力选择前期接受更多教育并发生劳动力流动能获得更多收益。本研究所蕴含的启示是,对于当今的扶贫开发工作,应充分激发农户自身脱贫的积极性,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增强外出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户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和制约效应。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有:帮助劳动力增加收入更新观念;为输入地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效应有:引起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对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综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关吉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劳动部就业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联合召开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5—2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国内就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