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省开化县城关工业区低丘缓坡开发的评价方法与利用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浙江省开化县城关工业区低丘缓坡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思路与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法、GIS和土地整理工程计算法则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低丘缓坡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策略。宏观层面建立用地选择评价基准模型和用地可建评价修正模型,确定低丘缓坡开发的用地评价分区;微观层面采用工程精算的方法,精确修正边界,控制时序容量,把握建设细节。研究结论:必须将用地选择评价和用地可建评价相结合,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实现基于生态安全、工程经济与社会和谐价值目标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浙江省为缓解工业用地瓶颈,选择了人往高处走,工业梯田上山坡的方式,向低丘缓坡要地,拓展山坡工业空间。这既有效保护了耕地,又保障了工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土地资源稀缺已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除了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动其百万亩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针对目前土地利用实际,对其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开发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5.
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磊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6)
本文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厘清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通过AHP方法对SWOT分析的各项因素进行权重测算,研究表明:(1)在综合开发的不同阶段,其战略策略的侧重是有所区别的,初中期以SO策略为主导,中后期更应重视SO和WT策略,到了开发末期战略的侧重点应转向ST和WT策略;(2)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涉及生态问题、城镇布局问题、土地建设成本与供地率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制定差异化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政策,避免低丘缓坡的盲目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土地开发和保护问题已成为浙江省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丽水市,地处浙江省 相似文献
7.
GIS支持下的湖北省赤壁市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切实保证粮食生产,浙江省领导曾经明确指出,“七五”期间要稳定粮田面积。这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经济作物今后究竟向什么区域发展?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分布面积广泛的低丘缓坡是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经济果木的主要场地。应该及时地把近几年经济作物发展的重点从大田转移到低丘缓坡上来。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科学分析了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中部低丘缓坡区存在着开发利用方式简单、开发目标单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交通条件差、工程性缺水普遍、工程后期管护乏力的问题.因此,中部低丘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应统筹规划、合理选择开发利用模式,在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蓄引水设施和对外通道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改良土壤,强化工程管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能有效保护优质耕地、缓解用地矛盾,但作为开发项目,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松滋市2012年度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定量反映开发过程各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生态足迹为97 962.63hm2,占总生态足迹的98.12%,是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消耗的关键因素;机械、占地、废弃物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 082.7hm2、790.11hm2、3.00hm2。据此提出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耗等减少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合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农地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引入农地集约利用评价,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农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四川省农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8-2008年四川省农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小;状态指数对集约水平贡献较大,压力指数贡献较小;PSR系统的协调度与农地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明晰土地集约利用涵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浙江省2004~2005年城市土地的集约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我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推进过程中存留的矛盾和不足,探究分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剖析现状、探寻原因、提出建议,为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层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因素,为提高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出建设性意见。[结果]通过构建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中农药化肥施用量(0.070 1)较高,土地开发(0.121 9)和土地退化治理率(0.148 6)处于较低水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025 4)低、生态环境用水率(0.121 3)和人均污水排放量(0.125 0)都比较高。[结论]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中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其中人口数量、经济生产总值是影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应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健全法制措施、加强环保意识,从根本上促进河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特点,综合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以及面临矛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演绎和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广东省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粗放、低效状态;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其出路和对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模式;建立农地保护激励机制;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识别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 文章运用DEMATE方法从市场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绿色生产效益等五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进行定性识别与评价,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1)驱动因子中心度排序为:经营主体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生产效益>生产技术>市场因素,其中指标层前十排序依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绿色生产能力、销售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绿色生产意识、金融服务体系、产业融合水平、经营主体收入水平、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指标层原因度大于0的因子有13个,前三排序依次为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绿色消费意愿、技术服务体系,小于0的因子有12个,后三排序依次为绿色生产意识、经营主体收入水平、生产施肥技术。(2)市场需求与农业绿色生产效益的最大隶属度为良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的最大隶属度为中等。结论 当前,浙江省农业绿色当前主导因素为经营主体能力,其次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绿色生产效益,贡献率相对较低,而生产技术和市场因素则偏重于被影响的结果因素方面。因此应切实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和能力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盛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3,16(1):8-10,31
文章介绍了浙江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开发利用现状 ,以及浙江省地勘局从事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应用、研究情况。指出了浙江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展望了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应用前景。提出了保障非金属矿产资源健康供给的六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农村的调研,明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当前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相应提出了发展规模经营5项思路和10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把握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仅是促进区域农产品富有竞争力的积极方法,也是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做法。[方法]文章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以区域为评价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从两个层面对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纵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状态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在横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合作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区分。最后整合运用生态位协同、生态位扩充等理论,提出浙江省各地级市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发展策略。[结果]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研究发现,杭州和宁波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较强,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03 6和0.103 2,而丽水和舟山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相对居后,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079 0和0.075 6;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研究发现,可将全省划分为西北平原区域、东南部沿海区域和西南部山地区域等3个区域,各区域内部地级市可通过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结论]根据各地级市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差异,应采取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生态位分离的策略,从而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裘益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176-179
作为一种健康、无污染的新型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做强特色农业,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及拓宽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对于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扩大特色农产品在相关市场当中的市场份额,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当中必须对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研究当中,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浙江省舟山市、杭州市、上虞市以及宁波市等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以及相关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浙江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浙江省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以及不足,从强化品牌意识、优化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理念、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对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期通过上述建议为促进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2):319-325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8)>资源开发水平(0.2771)>乡村社会发展(0.1611)>乡村经济发展(0.096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