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是“实在”一点好前段时间,我在参加乡镇科级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中感到:对反映比较好的乡镇科级干部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即“实在”。其一是说话实在。有啥说啥,直接了当,通俗易懂,不拐弯抹角“绕弯弯”,也不油腔滑调、高谈阔论,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二是办事实在...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抱怨群众“不听话”,不如五十年代“好领导”,这很值得深思。为了弄清是我们没有把“话”说好,还是群众不听话,起码需要在四个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一是要想一想,我们讲的话,是不是真正代表了群众利益。我看,至少说那些空洞无物的“套话”,虚情假意的“面子话”,和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要隔上几层膜子。二是压人的“官话”,还是和群众平等交谈的“掏心话”。假如放不下架子,以官老爷自居,在群众面前装腔作势,你那个话再“好”群众也听不下去。三是要想一想,我们对群众普  相似文献   

3.
当前,乡镇挂职干部“走读“现象已成为败坏党风、政风,影响干群关系的沉疴顽疾,群众戏称为“飞鸽“.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很大努力但往往收效甚微,禁而不止.日前,吉林省委对这一症结下猛药、出重拳,明确要求:“走读干部要么搬家、要么免职“,一举扭转了这一现象,全省2453名乡镇“走读“干部,已有2357名戒走收心,改为“住读“,占总数的96.1%.群众高兴地说:“这是‘飞鸽‘变‘永久‘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基层乡镇采访,听某镇上干部抱怨:某领导要在本镇“结对子”,帮扶一贫困生,但不能太“贫困”;所资助的贫困生,家庭还不能太穷,学习也不能是“差生”,一技之长要有,家居之处不能太偏僻……言外之意是保证“帮出点名堂”来。结果,全镇的贫困户逐一排查后,却无一符合条件者,最终的帮扶对象当然是另类人了。笔者闻听此事后,不禁愕然。近年来,帮贫“结亲”活动的有效开展,确实给群众带来了许多实惠,大大密切了干群关系,受到了群众普遍赞誉。但类似上述情况,要在帮扶前对帮扶对象“横挑竖拣”,无非是名利思想在作祟,把…  相似文献   

5.
吴玲 《乡镇论坛》2011,(13):25-26
最近,在与一位老干部闲谈中,听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过去干部下基层静悄悄,打起背包就出发,动静不大影响大。如今干部下基层,官不大架子大,动静大。过去干部给群众留下念想,如今干部下基层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细细品味,这些话既朴实又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提法 :“宁听骂声 ,不听哭声。”应该说这个提法的立意是积极的 ,出发点是好的 ,充分体现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安全生产敢于大胆管理的可贵精神 ,也反映了管理者抓安全生产管理的决心和恒心。但我们换个角度去分析 ,人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和不解 :安全生产严格管理既然是为了职工好 ,是为职工负责 ,职工为什么还不满 ,还要骂呢 ?安全生产管理者为什么不听哭声而要听骂声呢 ?管理者为什么不能既不去听哭声又不去听那骂声呢 ?我们进行认真解读 ,发现这个提法存在着许多偏颇。它从侧面和深…  相似文献   

7.
孙健 《活力》2013,(22):78-78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许多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只注重听工作汇报,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不太重视迈出双脚“离案”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群众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新时期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与我们的部分基层干部不会与群众说话大有干系,这主要表现为:有的干部文化水平虽然很高,但满嘴的“大道理”,群众听不懂更不爱听;有的干部作风霸道、脾气暴躁,没说上三两句就和群众吵起来了;有的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说  相似文献   

9.
现在 ,不少乡镇都宣称村村消灭了招待费 ,但据部分农民反映 ,有些村吃喝招待费并没减少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 ,有些上级部门要求干部下村吃“派饭”、“便饭” ,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 ,管得不严、抓得不死 ,个别馋嘴干部因此常常能借工作之便在村里“小酌一杯”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村财务却是要对群众公开的 ,并且不允许出现招待费。这可难坏了村干部 :对上不招待一下得罪不起 ,对下公开招待费又遭群众反对 ,怎么办?先“悬”着吧 ,于是就出现了“悬账”。这些“悬账”审计审不出 ,公开栏里见不到。对于公款吃喝的账目怎能一“悬…  相似文献   

10.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作为农村乡镇一级干部,以往在部分时间都深入到下面村组、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帮助做实际工作,很少有时间上城开个会或办件事。而今情况不同了,不少乡镇干部三天两头上面跑,向下面却很少迈步。何故呢?听几个乡镇长‘解释’说:现在农民反正自己会种田,干部下不下去无所谓,而与乡镇工作密切相关的诸如各项指标规划、资金原料、钱物补助等等,若不‘跑上’就要吃亏……  相似文献   

11.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对不同的声音、反对的声音、才比评的声音,要洗耳恭听、倾耳细听,要有“被猛击一掌”的警醒和反思,从群众的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听出方向和动力,听出鞭策和警戒。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乡镇领导干部到村里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已基本绝迹,农民对此十分高兴,但同时又为没有机会与干部们拉家常、交流思想而感到迷惘。因此热切盼望干部们仍能像过去老干部一样到群众家里吃“派饭”。所谓吃“派饭”,就是吃“家常饭”。笔者以为这样的“派饭”还得吃。因为吃“派饭”可以使干部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进而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可以从农村、农民的生活中了解乡情民意、风土人情;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农民口中直接了解到他们思想深处存在的疑点、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把手”“客居”现象应予重视日前,我们在基层调查,耳闻许多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其中最多的莫过于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客居”问题。据调查统计,某县23个乡镇45名党政“一把手”中就有19名家在县城,余者也不甘落后,正在积极向这方面努力。工作在乡镇,...  相似文献   

14.
下乡也要“打假”当前,许多干部深入基层乡村,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也有些机关干部下乡只到乡(镇)政府,而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聆听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有的下去“一阵风”,不到现场去考察,不到群众中去座谈,只是“隔着车窗...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提高了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并实行了干部财产保险和干部养老金保险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也有一些基层干部只受“香火”不“显灵”,农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提高村组干部的工资和各种待遇,是为了弥补他们因工作忙而减少的个人经济收入,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好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村里工作尽心尽力的干部,享受各种优惠待遇,群众是没有意见的。但是如果只受“香火”不“显  相似文献   

16.
王洪海 《乡镇论坛》2014,(34):14-15
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需要一大批“能人”型村干部推动农村发展。但是,当前在农村要想真正实施“能人治村”,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有的乡镇对“能人治村”工作认识不到位,选用能人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党员群众对“能人”缺乏信任,导致能人无法被选出;有的乡镇没有建立农村优秀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造成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外出,出现了村干部无合适人选现象;部分村选用干部标准不高,农村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致使真正的“能人”落选。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某乡镇,从党委书记,到副科级领导,再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人都有一本“民情日记”,里面详细记载着本乡镇农民一年来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及资金、技术需求,群众对村支部,村委会干部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马在农业生产,特色经济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民生的问题和要求。这些“民情日记”,让人对该乡镇领导及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五型”机关,联系群众的务实作风感动。而笔者深入所辖的村庄、农户实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新时期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与我们的部分基层干部不会与群众说话大有干系,这主要表现为:有的干部文化水平虽然很高,但满嘴的“大道理”,群众听不懂更不爱听;有的干部作风霸道、脾气暴躁,没说上三两句就和群众吵起来了;有的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说话漏洞百出,常被百姓“扯旗”……笔者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尝过不会与群众说话的苦,也尝过会与群  相似文献   

19.
曾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位镇党委书记上任时,第一次召开社、村、镇三级干部会议,班子里有人说要请电视台记者报道会议状况,说这样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党委书记不同意,说知‘民’度更重要。会议结束后,他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随之高了。“知民度”与“知名度”虽是一字之别,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如果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服务”便成了口号,“公仆”便成了“老爷”。所以注重“知民度”还是“知名度”…  相似文献   

20.
3月11日,笔者在列车上,结识了几位从省城济南参加会议回来的乡镇企业干部。他们在获奖之后却有许多难言的苦衷。他们说,如今乡镇企业简直变成了“乡长企业”。何以见得?一曰“小金库”。乡镇企业要上缴利润30—50%给乡镇,自不用说。更主要的是乡领导任何时候想花钱,就去企业拿。有的领导任意拿上各种条据去报销,有的名曰借款,实际是“肉包子打狗”。二曰“招待所”。上级来乡镇的客人,一般都在乡镇开的饭店白吃。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乡镇领导的三亲六友也都要安排去乡镇饭店大吃二喝。吃完一抹嘴了之。三曰“收客站”。乡镇主要领导的亲友家属及其子弟,在外边找不到工作者,都安插在乡镇企业。有些人对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