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央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国际科技合作是上海形成和凸显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上海应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变被动为主动、从参与创新到主导创新,着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在全国国际科技合作格局中发挥率先、示范、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2.
庄芹芹  程远 《发展研究》2023,(10):38-4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实现知识创造、前沿技术创新、创新经济发展和开放创新生态构建四大功能。通过对科技创新中心典型城市上海的调研,动态跟踪“十四五”规划中期实现程度,发现上海科创中心创新效能有待提高。为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顶层设计,推进从战略到服务的部门联动和协同机制;二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双轮驱动”,分类扎实推进基础研究;三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要打造内外双向开放创新生态,对内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联合体,对外拓展全球开放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3.
韩健  孙美玉 《经济》2023,(9):20-2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黄金期,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企业发展逐步推进,但仍面临外部形势严峻和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拓展行业服务模式、构建国际开放合作创新机制等方面加以布局,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可以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我国创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科技交流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开放科技计划在基础研究、重大全球化问题研究等方面加强全球合作,有效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为本国发展服务。我国已经初步进行了一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试点,但开放程度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创新效率和水平,宜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科技计划开放相关法规,加强对外资机构参与科技计划的审查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逐步放开,分类管理,重点开放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化问题研究,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格局下,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基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现状,揭示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机制:依托国内大循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性原创性技术、实现数字技术自立自强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融入全球创新链、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全球价值链整体效能,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从吸引全球高级创新要素、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阐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2000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科学和创新政策》白皮书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挑战要求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全球研发网络中去,使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技术知识资源;政府必须为科学家和企业提供最佳的国际合作框架;国际合作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政府的科技投入是参与全球合作的入场券,一个封闭的、内向的、防范型的社会不可能在科技上保持前沿地位。英国一直是欧洲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地区,新世纪中,英国将力求吸引更多国际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英国。政府将大幅度增加“国际技术推广员”和驻外使领馆科技编制;让世界了解英国的科技实力,一改过…  相似文献   

7.
张明 《经济学家》2022,(12):20-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对此做出了指引和描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上述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理解。事实上,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就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在改革开放前四十年,中国  相似文献   

8.
倪容  潘捷 《产经评论》2022,(6):123-132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阶段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战略决策。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引领下,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所处阶段,深入分析深圳提升创新能级的机遇与挑战,从六个方面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深圳提升创新能级的路径:加强基础研究,畅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科技创新链路;建设创新人才储备库,释放人才要素红利;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改革科技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潜能;积极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对接国际规则,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00—2020年全球PCT专利共同申请数据,探究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格局演化及中国的地位变动,并实证研究了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地位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关联性较强,整体结构演化与国际局势联系紧密。(2)美、德等国在全球创新合作网络中的Bonacich-Katz中心地位突出,长期位于核心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最核心的亚洲国家,但与美国仍有差距。(3)北美创新合作的敏感性地位变化不大,美国长期保持负向高度敏感性。欧洲敏感性呈现模块化分布。中国从正向低度敏感区逐步变为负向高度敏感区,实现了三级阶梯式的地位攀升。(4)中国创新合作的敏感性腹地由负向敏感为主、正向敏感零星分布向正向敏感连片生长演变。2020年,中国的正向敏感腹地遍布全球主要创新区域,仅有美国为负向高度敏感伙伴。(5)出口贸易、外国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地位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管理到创新治理,是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科技政策与科技治理领域的必然要求。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治理模式理论是分析组织性质与治理模式的经典理论。创新研究群体是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我国基础研究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从交易成本与创新治理视角分析其组织性质、合作网络与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创新研究群体是科研合作网络组织与中间组织,治理模式走向为网络治理。明确创新群体组织性质,并实施网络治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目标实现与高水平团队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从本期开始,我刊将开辟“国际合作成果集锦”栏目,展示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支持下所取得的成果。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下简称“国合专项”)是中国政府于2001年在国家层面设立的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实施国合专项,是在开放环境下开展对外科技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是促进跨部门、跨地区对外科技合作统筹协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务院于2011年启动了全球科技创新计划,利用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投资者培训、孵化器项目、创新中心、在线帮助平台及学员网络等手段,开展“科技外交”,搭建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间科技交流的桥梁。本文对全球科技创新计划发起的背景和实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评价了其实施成效,并从深化科技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及科学适度宣传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学广  李贵才 《经济地理》2011,31(10):1630-1637
代世界城市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和全球城市等相关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其理论发展以城市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突破了传统世界城市研究中实证数据的局限,打破了等级观念在城市间关系研究中的垄断地位,凸显了城市间建立联系并互动合作的重要性。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适应全球化经济时代城市间关系演变的需求,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以“流动空间”替代“地方空间”作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心流动理论”替代“中心地方理论”来解释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推动了本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基于上述对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梳理,认为我国的相关领域研究可以从城市间关系的转变、城市研究视角的转变、城市策略的转变和城市职能的转变等方面取得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方面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逆全球化浪潮与大国博弈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我国利用外资面临严峻挑战;国内方面部分领域开放程度与外资预期存在差距,政策制度环境有待改善,区域间发展有待进一步平衡。“十四五”时期,我国需持续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着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多方位切实优化企业保障服务,积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作用,持续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统筹区域发展,主动布局,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利用外资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也是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比较成功的国家。以色列社会各界对国际创新合作整体持开放态度,政府坚持大力推动政府间科技合作,同时多措并举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民间科技合作,以达到官民并举全面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目的。本文对以色列推动民间科技合作的政策措施、主要做法与经验以及今后如何加强中以两国民间科技合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跨国技术合作创新成为各国实现技术突破与引领的战略选择。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模型,以33023项专利为基础,探讨2006—2018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技术发展萌芽期到成长期,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的国家数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整体合作网络还不够完整和规范。美国是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的集线器和枢纽,以美国、德国为首的传统科技强国在网络中占据绝对中心地位,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块模型结果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模式以核心国为中心,由核心国和强半边缘国主导。技术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政策强度是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正向影响跨国技术合作关系演化。地理距离与制度距离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中的作用随时间推移变得不显著。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驱动因素存在发展阶段、区域以及不同政策强度组合的“三维”异质性特征。各国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合作,高度重视相关法规政策设计与实施,以实现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与突破,推动全球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6G作为下一代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当前全球竞争的热点。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6G领域SCI科技论文数据进行情报分析,从全球科技论文产出概况和国际合作角度全面揭示了6G技术基础研究现状。研究发现6G技术基础研究已经进入加速阶段;中国、美国、印度、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是6G技术的基础研究大国,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占全球总量的88%;国际上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合作,尤其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不仅重视国际合作,也注重提升国际合作中的研究主导性。总体而言,中国无论从科技论文产出水平,还是国际合作研发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8.
《经济视角》2002,(7):16-18
一、开放开发进展情况 几年来,珲春开放开发以江总书记“开发珲春,开发图们江,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题词精神为指针,坚持实施“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战略,全力推进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国际合作开发进程不断加快。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了珲春在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中的中心地位,珲春加强了与UNDP北京秘书处和周边国家的联络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的工作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创新,剖析了沈阳在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沈阳对外科技开放应采取的战略与对策,对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渠道和网络,扩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与形式,完善科技工作政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深化国内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与自贸伙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协定涵盖内容不断拓展,但与周边国家以及国际高标准的自贸协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美博弈加剧、地缘战略竞争、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政治、经济因素对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成一定挑战。"十四五"时期,应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优化全球布局,促进提质升级,激发合作动力,在提高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推动自由贸易区成为内外循环互促发展的新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