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发是服务天津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天津市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校引智模式、项目引智开发模式和国际交流引智开发模式等7种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开发模式,并取得了切实成效,但与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不足。未来还需要在团队引才、海外平台引才、链条式引才以及网络引才等模式上做进一步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祝赞 《理论观察》2013,(3):11-12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普遍在人才的匹配性、人才后续培养、人才使用及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分析地方政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地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设6个自贸区,实现沿海省份全覆盖;设立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以下简称“自贸区港司”);在“更大改革自主权”下,推行极简审批、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2019年,在这块不足国土千分之四的土地上,自贸区平均每天新设立723个企业、18个外企、107亿进出口额,鲜活地体现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决心与速度,引领着开放新格局。“2020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压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还将在以制度创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差别化的探索。”2019年末时,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以此承诺自贸区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长沙高新区抓住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要有全面的考核;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上下通力合作,构建有效的团队,并做好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与使用工作.  相似文献   

6.
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争取引进的对象,竞争十分激烈。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对我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但也是当前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薄弱环节。本文从转变观念、营造宽松的人才大环境、创新沟通手段和组织体制、政策、机制、服务等方面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以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是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最佳时机,应抓住时机,建立起长效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景敏 《黑河学刊》2012,(9):190-192
当前,沿海后发地区开放开发全面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作为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决定因素的高层次人才俨然已成为各地竞相引进的"香馍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沿海后发地区,通过分析其新兴产业人才引进与培育现状,构建或提出促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新兴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及对策,以期对沿海后发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推动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拥有高层次人才是推动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医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提升医院整体实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医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应策略,同时对人才引进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院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院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目前全国各地纷纷通过各种举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归人才对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文章分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存在的管理问题,针对留得住、用得好海归人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院校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积极采取政策并引进高层次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高层次人才引入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潜在风险,极大的阻碍了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危害,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意见》提出,要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通过合并、新建、升格等方式建立了一批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老牌本科院校夹缝中求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新建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宜的人才引进思路,助其从新建转为新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研究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以及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Web of Science的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知识图谱方法,通过将山东省与国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合作聚类网络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山东省的机器人研究领域急需引进在医疗应用、仿人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方面的科技人才;分析了山东省与国际机器人研究领域合作聚类网络的现状与形成原因,建议山东省合作聚类网络应该进一步完善,促进紧密型合作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强劲的竞争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深圳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重视,但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全球人才竞争格局,目前深圳面临外籍人才吸引力弱、引才主体和渠道单一、评价机制不尽合理、认定标准过于局限、企业引才激励不足等困境.应当积极借鉴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先进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优化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打造配套"软环境";发挥政府、市场双重引才作用,突出产业界、学术界引才主体地位;强化用人主体自主权,重构"能力+业绩"分类评价体系;设置具有深圳特色的认定标准体系;增加企业引才补贴,加大人才引进激励,为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不断提供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无锡高新区被授予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为正式挂牌的全国五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和江苏省惟一的挂牌基地。这是多年来无锡高新区把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园区的关键举措的结晶。目前,高新区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有高层次人才1.3万人,院士及国家级专家19人,硕士、博士68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省主动适应社会对科技创新需求不断增多的趋势,在推动科技工作中资金、政策手段年年有进步的基础上,又在科技人才工作手段上取得了新突破。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每年专门拿出1亿元,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科技厅和江苏省人事厅组织实施,江苏省科技厅具体承担遴选的组织申报和评选工作。2008年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又将专项资金增加2亿元。这是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专项资金,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苏创新创业。为满足读者了解"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相关政策的需求,选编了江苏省科技厅李奇副厅长和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处詹世平处长、王建华副处长等在"江苏科技"在线访谈中对这一计划政策的解读。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网络与宣传中心林巧宁同志对访谈相关内容作了整理,本刊对访谈文字实录作了部分节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新区》2010,(10):122-123
为进一步优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和工作,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次人才在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重点项目的自主研发和高端智力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辽宁省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人才资源仍然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不仅可以改善现有的不合理的人才结构,而且还可以全面提升辽宁省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带动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改造,从而促进辽宁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对实现高校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分析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的重要意义,结合京津两地近几年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具体数据,分析河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的策略,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可操作方案,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