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海军 《魅力中国》2011,(4):150-150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吕玉伍 《魅力中国》2010,(4X):98-98
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是百科之母,学好语文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要让学生认识这一价值,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以此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多样性在丧葬习俗方面可以更好的体现,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必须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普世原则.藏族多样化的丧葬模式与其特定的文化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的丧葬习俗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反映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而且还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中看出不同阶层的人生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许丽君 《理论观察》2010,(3):176-176
一、雅俗契合。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媒介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必须坚持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取向。报纸标题口语化,既是媒体大众化的反映,也是人文价值取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刘新梅 《魅力中国》2014,(2):164-164
语文是我们最基础的学科,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人的发展的丰富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要赋予语文教学以社会性的特点,要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脱离了社会和生活的语文教学只能培养出前文所说的体育明星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则是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各种价值观的比较中被历史、被人民群众选择出来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7.
康聪颖 《魅力中国》2011,(9):139-139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有三点意义: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周俊峰 《魅力中国》2010,(13):77-77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语文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每况愈下。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凸显一个“导”字,提高写字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玲 《魅力中国》2010,(10):152-15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真正的把语文教学从以“应试”为中心,转移到以“文化”教育为中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英语动物词汇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语言意义,还要了解其文化意义,才能如实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谢琼 《魅力中国》2013,(32):114-114
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阅读教学要握紧两个抓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一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次仁元丁 《魅力中国》2014,(12):213-213
语文教学开展新课标,更注重加强人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而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要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再者,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道德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都意味着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也体现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如今的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需要我们把传授语文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李敏魁 《魅力中国》2014,(9):169-169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提高人的人生质量。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本文提出了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磬育三大实施策略,即通过教师言传身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构建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将发挥独特作用。云南民族文化要成为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弘扬其价值,在不断发展中创新,并使自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即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语文的学习过程是语文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在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姚瑞红 《魅力中国》2010,(31):414-414
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语文,作为母语,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  相似文献   

18.
国际意识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的,是个人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思想最为活跃的一族,他们的世界观、情感和价值取向,关系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取向。借助政治课教学这个有力的武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成为当前政治课教学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丁晓红 《魅力中国》2010,(28):104-104
中学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  相似文献   

20.
张红梅 《魅力中国》2011,(15):351-351
语文传承、载负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渗透,培养人文素质。是当代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