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戏剧哲理化方面走得最远的大概莫过于荒诞派的戏剧家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虽然把诉诸理智提到了第一位,但他在实践中并未排斥观众在某些片断、局部的情感介入,而只是要求打断他们,破坏它们。然而荒诞派戏剧却要观众自始至终都陷入一种理性的欣赏状态,通过思索把握剧情,理解剧情,进而认识生活的哲理。显然,这与传统的戏剧审美要求是相反的--难怪,尤奈斯库要把自己的荒诞剧称作是“反戏剧”。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的戏剧革新造就了一个斩新的演剧体系,他多方面的实践都是围绕使戏剧哲理化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他的审美理想是使戏剧能够帮助观众批判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怎样实现这一点呢?根本的一条是要使观众在观赏戏剧时保证清醒的理智,打破舞台与观众间的感情融合,即让理性的思考多、以至取代感情共鸣。这一见解比易卜生当然彻底得多。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戏剧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灵魂,他的悲剧创作更把他推向了人文主义戏剧的高峰。莎士比亚的戏剧跨越时代,跨越国界,他一直就是中国观众熟悉和热爱的剧作家,《麦克佩斯》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曾引起中国广大学者和观众的深思。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他思想深刻,感情炽烈,对人生有关深刻的思考。封建社会的大善大恶和大智大勇,常常集中体现在权利中心所在的宫廷,剧作家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以历代上层为背景,演出多棱角的历史故事,揭露时代的黑暗,批判、抨击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及其爪牙,同时伸张正义,歌颂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4.
武文 《魅力中国》2014,(12):68-68
话剧中的语言几乎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唯一手段。文以载道”的戏剧必定是“高台教化”的戏剧,80年代开始,西方当代戏剧大批介绍过来,引发了上文提到的话剧“假定性”的探索与实践,从而推动了观众观剧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尝试和研究。中国近十年来出现的许多小剧场戏剧,虽然涌现了一些实验戏剧,其立足点往往还是对过大的演出空间的反拨。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对海外朋友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的小剧场指的是“实验戏剧”,我们的却更多关心观众人数的多少,局限在空间的概念里。  相似文献   

5.
王柯军 《魅力中国》2010,(22):53-54
人们谈戏曲,多侧重于“本体”,如剧本内容、演员表演、美学价值等,不大注意它的“载体”。 通常说,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如果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本体的话.那么这个本体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方能实现。没有观众的自说自话是无所谓“表演”的。正如物品,只有进入市场,面对顾客的购买,才能称之为商品。在戏剧范畴内,演员与观众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戏剧”。  相似文献   

6.
李轩逸 《魅力中国》2014,(1):101-101
对于戏剧,向来有“综合性”的说法。对于中国戏曲,我认为“综合性”更是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怎样理解这个“综合性”的意义呢?熊佛西的一段话很在启发性:“根据汉米尔顿与马修斯这类的定义,后来似乎又有人加了许多别的成分,改称戏剧为‘综合的艺术’。因为近代戏剧是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综合而成的艺术。但是近年来有很多人误会‘综合’的意义。他们以为‘综’’就是‘总起来’,‘合’就是‘合拢去’。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因为各种艺术都有各个独立性,假如戏剧是文学、绘画、音乐综合起来的,那么它自己岂不是没有了独立性,所以我们称戏剧为‘综合的艺术’,是指它用文学、音乐、绘画及其他艺术当着媒介,而另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正如线条、颜色、声音、节奏媒介了绘画与音乐。不过戏剧的谋介比较复杂罢了。”  相似文献   

7.
尤金·奥尼尔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表现手法,但在题材的处理上、人物内心的剖析上却结合了当代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探究现代人的灵魂,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困境。这就使古希腊悲剧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戏剧舞台上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使古典戏剧在现代有了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赵静 《魅力中国》2013,(13):77-77
戏剧服装文化是戏剧文化与服装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是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舞台剧中重要的视觉形象之一,服装对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题和营造舞台氛围都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适应戏剧内容的要求下,突显出戏剧的冲突性,并向观众提供诸多戏剧信息。自从有了戏剧表演艺术,戏剧服装便应运而生,这一区别于生活服装、流行时装的特定的舞台人物外部造型手段,伴随舞台布景与装置、舞台化妆与道具、舞台灯光与音响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共创舞台美术视觉效果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会是古希腊的悲剧,剧中主人公的那种顽强的与命运抗争,与比自己强大的势力斗争,带给了人们难以述说的震撼感。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悲剧,那它需要的就是强烈的震撼感和令人痛苦的结局,悲剧所要求的就是这些么?那么,我们再回头翻看一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这就是悲剧,那么中国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呢?  相似文献   

10.
杨捷 《魅力中国》2011,(9):54-54,56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戏剧冲突是戏剧美学的基本要求,是戏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能够造成悬念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激起并保持读者或观众的兴趣。它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的永恒法则。四幕剧本《雷雨》充分运用戏剧冲突的功效,整出戏冲突不断,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富多姿,表现了深刻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时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他的悲剧包含了构成悲剧的基本要素,即:悲剧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及事件冲突;悲剧成因的逻辑性和内在合理性;悲剧的不可逆转和不可避免性;悲剧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而他在戏剧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对人性的深刻解剖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前读到这样一幅漫画:一位举报人诚惶诚恐地端坐椅子上,而满面含笑的被举报贪官却舒适地坐在沙发上谆谆教诲举报人:你的举报信我收到了,有很多错别字,以后可要注意呦。我真佩服漫画家的神来之笔,寥寥几个线条就勾勒出贪官的“涵养”、“大度”和“能耐”以及从精神上凌辱举报人而给自己带来的快感。  相似文献   

14.
相鸿 《黑河学刊》2002,(3):72-72
同行们都知道,节目主持人有“行当”之分,有其各自的规律,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风格。即使是主持各类正常播出的电视节目如:文艺类、社教类节目,各自的主持人均有其各自工作规律,不可能也无必要按着统一的模式要求不同类型的主持人。但是,“行当”之间的“越位”又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我们这样地市一级的小台,主持人不多,分工也不十分明确,今天主持正常播放的电视节目,明天又主持文艺晚会。观众要求我们不管是坐下来主持,还是站起来主持,都要能够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有真实的恰如其分的交流。主持人不是舞台上的演员,他赢得观…  相似文献   

15.
李渔和高乃伊分别是中西方17世纪最优秀的戏剧理论家。他们对戏剧价值问题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强调戏剧给观众带来愉悦感、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与道德功能,使得戏剧背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使用当代视角来解读,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出明显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一部戏好看,感人生动的情节和情绪的波澜起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节奏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又起到抑扬顿挫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情感在节奏中爆发升华,节奏为情感推波助澜.情感如浪,节奏似风,没有起伏迭宕的节奏,再好的戏剧情节也是无风之浪,难掀高潮.因为戏剧文本提供的人物情绪往往是平面的,只有通过演员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并有张有弛地表演出来,才能把角色的情感传达给观众,感染观众,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这就对演员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演员寻求准确的表演节奏,从而塑造出更加鲜明的艺术形象.儿时学艺,老师是言传身教,学生是勤奋模仿,照葫芦画瓢,人云亦云.戏是学下来了,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如何寻求准确的表演节奏更是一片茫然,领悟甚少.经过10多年的舞台实践,在不断地排练新戏和塑造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对"节奏"这个极其深奥的词汇有了点滴的感性认识.现在把自己的些许体会笔述文中.  相似文献   

17.
徐伟 《魅力中国》2013,(16):80-80
舞台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它是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文学艺术因素构成的。舞台美术又是由布景设计与制作、服装服饰、化妆造型、道具设计制作、灯光照明艺术等组成的统一体,并有机协调地融合一起、而形成给观众观赏,让观众想象,震撼观众心灵的戏剧舞台艺术。在戏剧舞台艺术中,道具却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继承和发展着,道具常常以自身优美的造型,少而精的简洁运用.司空见惯的寻常品貌,然而又是非常典型的生活器具,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参与人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参加社会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王超鸿 《魅力中国》2011,(7):277-277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不同于传统悲剧,现代悲剧意蕴的表达由外部冲突转向主体对生存异化的悲剧性体悟,因而悲剧艺术由对行为与情节的倚重转变为对内心与精神层面的渲染,而且表现的更为荒诞。但这荒诞背后则存在着哲理性,让人深思,从而寻求希望。本文从两个大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车站》这两部戏剧,来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举行的“物资知识百题竞赛颁奖仪式暨物华之夜文艺晚会”上,阜新市金属回收公司王昌凤、李红表演的东北二人转《回收姑娘》,受到观众的好评。这篇曲艺作品的作者罗丁,系辽宁省阜新市文化局戏剧创研室专业创作员,现年39岁,是辽宁戏剧家协会及辽宁曲艺家协会的会员,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曲艺及戏剧作品一百余篇(部)。现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发表了《回收姑娘》,以飨读者。限于篇幅,本刊对原文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20.
初见郝玉山,是在一家餐厅。中国人大都认为,在饭桌上是最易建立感情的:得知我们要采写一些人的创业故事,保定高新区的领导帮我们联系了郝玉山,于是就有了这次饭桌上的“会晤”。我们告诉他,写他的创业故事,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