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振光 《经济研究导刊》2010,(30):114-115,118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快速发展三十年来,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有任何自满思想,要继续坚持长期努力。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目前的人才体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步伐,对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很大制约。所以,中国要想继续保持长期快速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措施。为此,我们要研究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完善人才机制,实现人才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信息化人才结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人才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信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本文拟对信息化人才的层次和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背景下,针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问题,文章以制造业大市广东佛山为例,分析其制造业技能人才状况;并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建立多类别Logi t模型,实证分析技能人才与制造业需求的匹配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第三产业,广东省及其佛山市的制造业发展面临劳动者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以及经验型人力资本的三重"欠缺"问题;亟需培育和引进制造业技能人才,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技能人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工业研发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养中国汽车工业本土研发人才是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研发人才的数量、结构、水平、研发平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本土研发人才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平台是培养研发人才的基础,它应是刺激研发人才需求、提高研发人才水平、培养研发领军人物的平台;坚持"干中学"是研发人才培养与发展自主品牌间的联系通道,"干中学"可以从低端开始学,从模仿开始学.从参与开始学.  相似文献   

6.
戴元钦 《经济师》2003,(6):265-265
一、加入WTO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 ,中国加入WTO以后 ,受到冲击的行业会有一些 ,但还不是主要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因为外国的企业进入中国不可能带很多的人才来 ,它们需要的人才大都要在中国招 ,它们能给更高的工资。我们要尽快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在本土发挥作用 ;同时 ,也要做好人才外流的防患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大量的人才 ,谁就拥有了成功的希望。中国加入WTO后 ,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劳动力素质低 ,人才缺乏。尽管我国人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才集聚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巧合  于平 《经济师》2001,(11):122-123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 ,而且面临着国外同行业的挑战。目前 ,我国即将加入WTO ,跨国公司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它们在中国除争夺资源外 ,还要争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而且这种人才争夺战将会愈演愈烈。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首先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作资本和支撑 ;否则 ,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以来中国人才竞争的四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以来 ,人才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人才竞争呈现四大对立的特点 :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 ,低素质人员严重过剩 ;国企高级人才外流 ,海外高级人才内流 ;紧俏人才价格暴涨 ,一般人员价格狂跌 ;学生忙着寻找工作机会 ,工作了的人忙着寻找学习机会。只有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创业的体制环境 ,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的商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在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中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强国     
《经济》2023,(12):10-11
<正>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充分发挥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不仅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斌  李中斌 《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正>据09年4月份在美商会发布的《09年度美国在中国白皮书》披露,中高级人才匮乏已经连续两年被列为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近年来,国企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人才的新闻也不绝于耳,民企求贤若渴,高薪挖角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尤其是中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益成为企业战略上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人才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企业及其他单位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如何用好、管好人才成为大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以个人的观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陈钟 《经济》2023,(9):28-31
<正>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年来,我国信创工作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国高校数字化专业人才发展现状自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党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培养支撑。  相似文献   

17.
颜玉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4,(6):263-263,265
高校教育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会计人员后续的提升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中国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是构建中国人才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之一。主要是通过对高校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总体思路为出发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努力探讨适合中国会计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模式,开启会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研究》2008,(24):F0002-F0002
<正>陈继勇,男,生于1953年3月,湖北省应城市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经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人力资源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统计调查数据,比较中国和美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人力资源的密度和质量仍显著低于美国,主要反映在RD人员密度和学历层次水平上;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偏年轻化,美国呈现出老龄化趋势;美国对外国劳动力依赖性较强,中国人才回流现象显现;两国均努力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如进一步提升女性比例、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