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收益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商品粮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种粮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因此如何继续保证粮食稳产、增加种粮收入是我们应持续关注的问题。本调查以2012年黑龙江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农户粮食生产收益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影响种粮收益的因素,并提出了增加种粮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湖北省远安县为例,研究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对当地农户种粮积极性、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粮食直补促进农民增收,但对粮食增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减少了农户种粮成本;农机具购置补贴显著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户收入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提升农业补贴精准性、稳定农产品价格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德阳市粮食部门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首先在广汉市进行“订单农业”的试点,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农民生产的粮食逐年增多,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经过几年的实践,广汉的“订单农业”在“龙头企业+收储企业+农户”的基础上,逐步延伸为“龙头企业+收储企业+优质稻协会+农户”并实行二次分配的模式。什邡市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中探索出了“公司+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实践证明,推行粮食“订单农业”,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需要,通过“订单农业”,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粮源逐渐…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粮农综合补贴政策能否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生产。本文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在维持目前粮农综合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对3年后种植粮食作物表达出的意愿和态度这一微观视角进行研究。Ordinal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表明,由于补贴占收入比重较小,以种粮为主农户的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水平,因此,补贴对未来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增加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是目前获得补贴较高的被调研农户,未来不愿意种粮的倾向性更高,长期发展我国种粮的有效劳动力可能更加缺乏。为此,本文提出在稳定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鼓励规模化种粮,提高种粮农户的收益,以及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实施与粮食播种面积挂钩的补贴并提高补贴标准,进而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家庭劳动力约束下经营规模对农户种植结构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农地经营规模下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分析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关系。研究方法:门槛效 应模型。研究结果:经营规模扩大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过程会受到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制约,即存在门槛 效应,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小于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种植结构变化呈“去粮化”, 反之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超过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结论:规模经营不必然引发 非粮化生产,因而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缓解农业生产的家庭劳动力约束,并 以多种方式提高种粮收益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李敬  张阳艳 《农村经济》2012,(7):105-108
基于1980年到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我国粮食产量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持续的减少显著地增大了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表明我国农业劳动力存在着过度转移的现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减少种粮成本,降低种粮市场风险等政策,增加种粮收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减少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粮食生产量,减少我国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7.
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是符合我国农业国情的主要农业生产形式,确定农户种粮适度规模对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户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株洲市辖区为例,文章利用随机调查法获取了15个村84个种粮户、利用案例调查法获取了7个种粮大户2013年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种粮投入、产出的结构、水平,在保证农户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确定了:(1)现实条件下的种粮适度规模,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人均需各经营2.13hm~2、1.73hm~2单季稻或者1.04hm~2、0.94hm~2双季稻,种粮大户人均经营6.02hm~2单季稻或3.06hm~2双季稻;(2)在有土地流转费、有政府粮食补贴的假设条件下,按照株洲市标准农作制度"早稻-晚稻-油菜"从事双季稻生产,则外出务工农户、其他兼业农户及种粮大户人均经营的适度规模分别为1.01hm~2、0.91hm~2及2.92hm~2;(3)存在(2)的假设、不再有兼业收入且进行农地整治,则人均需经营2.23hm~2双季稻可获得预期收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农地整治、加强土地权属的调配,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发放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农户土地双向流转提供信息等措施建议促进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地位、挑战与保障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其中主产区作为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尤为关键。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体现在其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安全和风险防控。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调出率,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均做出巨大贡献,而北方主产区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端出现一些新变化,尤其在生产成本与种粮收益、经营结构与生产规模以及外部环境风险等方面,这些变化直接关系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进而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应继续保护提高主产区政府抓粮生产和农户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收储制度、高质量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增强粮食生产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昆山市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超过90%,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效显著,全市水稻规模经营户1064户,耕种面积11.71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7.5%。粮食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点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经验丰富的农民成为种粮主体。昆山规模经营农户主要集中在50~60岁年龄段,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最新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16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考察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规模农户种粮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无论是纯粮食种植户还是粮食为主种植户,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皆显著扩大了规模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第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主要是通过促进规模农户转入更多土地来扩大粮食生产,对农户的种植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农业补贴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加大对农地经营者的补贴支持可成为解决当前农地流转不畅、促进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江西农业经济》1995,(2):20-21
江西省“九五”期间粮食的需求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设想江西省农业厅(一)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我省是农业、粮食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粮食发展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压力,集中表现在"三低",影响"三个积极性"。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粮...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规模经营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有利于先进技术推广,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粮食增产增收。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对种粮大户在政策上优惠、生产上扶持、物资上倾斜、技术上培训,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保持较好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195户,承包经营土地78695亩,复种面积141130亩,占全市早晚稻播种面积的43%。  相似文献   

14.
柳毅 《农业经济》1989,(2):37-39
我国近几年务农种粮的比较利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粮食产量下降,农业生产深层次的矛盾日渐显露出来,供求关系重又叫紧。然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却出现了不少以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为标志的种植业生产好形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有人认为,当前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家庭农场特征的视角,构建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河南省种粮成本和收益数据以及414个种粮农户、50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测算和验证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分别由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自有劳动力占比所决定。土地租金上升降低了农业收入,从而驱动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下限;粮食生产劳动的季节性导致家庭农场难有土地经营规模上限约束,人多地少的华北平原不利于种粮家庭农场的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主要受种粮收益影响,种粮收益低驱动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导致出现生产非粮化和经营公司化趋向。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收益水平,实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种粮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施美凤 《山西农经》2023,(18):96-98
为了解古田县粮食生产发展现状,通过走访该县农业农村局、一些涉粮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古田县粮食生产基本稳定,但存在耕地面积减少、种植比较效益长期偏低、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等问题和困难需持续关注支持,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受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及人均农业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刚性约束,我国要始终保持粮食危机意识,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长期性。实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要统筹好增长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粮食生产激励政策,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可循环增长,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农业部推出的支持粮食生产的十大政策主要以产量和收入的激励为目标,这对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和增加粮食产量,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历了从生产队集体经营到以户为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这种经营体制的变迁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但也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结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之间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尤其是种粮的农户所面临的粮食生产经营风险逐渐加大。如何在市场化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政策的转换,以及农业经营风险回避机制的建立,来减轻种粮农户的粮食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0.
农民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进城打工经商、从事养殖业和种植经济作物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粮食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副业,谁来种粮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涉及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事。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采取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提高湖北农民种粮收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变粮食种植方式、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