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引子“不尝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已成为来上海中外游客的一种共同感受。小小一粒五香豆,奶油味香飄之世界各地。尤其是三十年代的华裔僑眷,更是不可言状,亲情舆游子之情,縈繞在这颗奶油五香豆上,人们都把五香豆舆世界的上海连在了一起。如果你不知他那段传奇的历史, 即使细啖着奶油五香豆,也未能真正领悟到人们对老城隍廟五香豆曾有这般情有独鐘與如痴如醉的感觉。一位太平洋彼岸的老华僑,千叮万囑将来华访问的孙女,回国后无论如何不要忘了带回上海老城隍廟的五香豆,那个在九曲桥畔的冰糖奶油豆……  相似文献   

2.
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市民们想问的一个焦点。如五香豆的配方裏果真有奶油吗?五香豆怎么会有一层奶白的霜?这層霜是不是冰糖?它是怎样挂上去的?五香豆用蠶豆做原料,每一颗蠶豆怎么都象鞋形,在色、香、味、形上为何做的那样标准,使奶油五香豆如此吸引消费,尤其是外省市的游客,正應了那句“不嘗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遇大上海“的广告语。  相似文献   

3.
由于生产五香豆的輔料是以糖精、食鹽、奶油香精等配制而成,尤其表皮上的白霜,是因鹽卤熬制冷却后泛出来的鹽霜,加上有奶油香精,人们皆认为是奶油塗在五香豆上,故名“老城隍廟冰糖奶油五香豆“。初试成功,郭氏在稳定产品的质量上下了不少功夫。在送豆上,他采用了当时江苏吴江的“白蠶“,该豆颗粒飽满,色澤鲜艳,有糯性,经篩選,处理后方可使用。在烧煮上、配料上、使五香豆的生产有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程序。在“六香豆“味不足、“茴香豆“韌而不堅相结合基礎  相似文献   

4.
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香飘世界各地。尤其是三十年代的华裔侨眷,亲情与游子之情,萦绕在这颗奶油五香豆上。人们都把五香豆与世界的上海连在了一起。一位太平洋彼岸的老华侨。千叮万嘱将来华访问的孙女,回国后无论如何不要忘了带回上海老城隍庙的五香豆,那个在九曲桥畔的冰糖奶油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95年9月21日,对上海五香豆厂的全体员工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原南市视察工作时,对振兴发展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传统特色商品发表了重要讲话。徐市长以学者的睿智和卓见,(?)論上海五香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五香豆的消费品味,营养价值以及健齿美容,保健等,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并從调整产业结构的高度,提出了五香豆制作工艺和产品包装两个需作研究的问题,言简而意赅,中肯而得當,为振兴发展五香豆等炒货食品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自强 《上海商业》2005,(11):22-23
上海五香豆是我们老城隍庙食品公司老品牌之一,今年正值70周年.自1935年始至今.在上海乃至全国以及国外有华人的地方,不知上海五香豆的人是不多的。“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等于没到大上海”这句广告语早已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7.
    
收到一份图文并茂的资料,是《上海五香豆故事》书稿复印件,要我写个序言。我被作者的热情感动了,就接受了这个任务。说起上海老城隍庙五香豆,令我马上想到当年“白相城隍庙“的情景,引起了我对在老南市工作时期的回忆。这老城隍庙五香豆,经过几代人的苦心探索、不断发展,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成为经久不衰的上海名牌产品。“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的赞誉由来已久,至今仍然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欢迎,特别是海外游子的喜欢,实属不易,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8.
重振五香豆雄风上海五香豆厂自50年代初创建以来,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从一个作坊式的生产基地发展为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生产企业,90年代初期,在上海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该厂以主人翁的姿態,排除万难牢记当年“小商品要走向大市埸,冩好大文章“、“要重振老城隍廟  相似文献   

9.
闻名遐迩的上海五香豆商店坐落在豫園的九曲橋畔, “上海五香豆商店“端圆楷體书写的金字牌匾在陽光的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成为九曲橋畔一道亮麗的风景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市区有关领导考虑到“老城隍廟五香豆“在国隙国内的高度影想,要求该店照牌应该请一位久负盛名,有一定社会影想力的书法家题写。为此,上下牵线搭橋,通过种种关系得知胡  相似文献   

10.
橱窗以老城隍庙传统特产五香豆为表现产品,位于豫园商城老建筑商铺的中心地段。五香豆作为一种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众食品,其商品本身的特性已广为人们熟知,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侧重表现五香豆所代表的一种海派文化的生活态度——精致、  相似文献   

11.
咀嚼五香豆,有利于青少年牙齿的发育舆成长,尤其是封年轻人面部肌肉的锻炼大有益处,在歷年世界各国的报刊雜志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登表,已引起了医学界與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近日,新民晚报,每周健康版报道:“日本医学家船哲秀越教授的研究表明,咀嚼能力强的孩子更加俊秀聪明“。因此,青少年尤其要多吃一些豆类,而这种豆类除了本身的营  相似文献   

12.
直销企业卖什么?长期以来业界有着不同的争论,有的说卖产品,有的说卖机会,还有的说卖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的上海,正是从城镇向大都市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城厢城隍廟内的摊位五光十色,摊位众多,经营门类俱全,可以说应愿尽有,名揚中外。号称三元不败寸金福地,若能有一席之地,便足以养家糊口,安度晚年。为此,摊贩之间兢争激烈异常,尤其是同行,更是冤家对頭,競争常处于白热化阶段。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从一般销售到批发经营,范围从廟内向全国幅射,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没有人预料到五香豆产品的生命周期营这么持久。七、八年以后的1945年,老城隍  相似文献   

14.
<正> 销售经理的资源有哪些?在一次销售工作会议上我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品牌,有的说是产品,有的说是政策,有的说是渠道,有的说是客户……在所有的回答中,惟独没有下属。其实下属才是销售经理最重要的资源。品牌是"虚"的,产品是"死"的,政策是公司总部制定的,渠道、客户是业务人员开发维护的。在所有和销售经理工作相关的资源中,下属不仅能让区域经理整合支配,而且最具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才是销售经理最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笑一笑     
《光彩》2002,(10)
割耳朵与剥皮从前有个姓陈的财主,给孩子请了一个姓庞的教书先生。这个庞先生见了姓陈的财主说:“吾久仰东家,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望东家日后多多关照。”姓陈的财主不懂东家这个词,他听了先生的话后,心里骂道:“什么狗屁先生,我明明姓陈,怎么叫我东家?这不是糟蹋人吗。我也该报复报复他。”于是就回答说:“龙先生,我姓陈,不姓东。”庞先生一听叫他龙先生,立即辩解道:“我姓庞,不姓龙。你怎么叫我龙先生?”姓陈的财主怒冲冲地吼道:“你把我的‘耳朵’割了,我就不敢把你的‘皮’剥了?”鹦鹉的愤怒一个人走在街上看到一个…  相似文献   

16.
特许趣事     
《连锁与特许》2004,(3):6-7
吃 整 鸡有一天,张先生接到公司的任务到上海出差。张先生到了上海,接待他的是一位女经理姓王。当时,肯德基店很少,请客能在肯德基也算比较有派头。于是王经理提出请张先生去肯德基。走进店里,服务员说:“欢迎光临!请问要点什么?”张先生看看王经理,王经理说:“您要吧。”张先生便向服务员说:“我要只整鸡。”服务员“啊”了一声,想笑又忍着没笑,王经理马上上前说:“吃不了那么多,要一对辣翅、一只汉堡、一包薯条……就可以了”张先生总觉得有点不对,但也没再想当时的情况。过了好几年,肯德基店在全国慢慢多了,张先生去肯德基的机会也多了,…  相似文献   

17.
郭瀛洲,又名郭宗儒,1908年10月23日(清光绪34年)生于江苏省揚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在当地学徒,18岁独闯上海滩。抗战时期,在老城隍廟难民所避难之时,正逢“雷雲轩“老板,为避战乱, 需人看店之际,郭氏艰苦创业独闢蹊径,在当时流行的“茴香豆“舆“六香豆“制作的基礎上,试制成功奶油五香豆而聞名上海。经常的“兴隆郭记字号“经公司合营之后,形成今天的“上海五香豆商店“,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特色商店。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后,在老城隍廟内经营奶油五香豆的摊贩还有10余家之多,他们中间除了郭氏的“兴隆郭记字号“外。当时还有陸氏、吴氏、王氏、徐氏、沈氏、周氏、葉氏等,他们中经营最长的有多年, 少则几个月,主要集中在九曲橋畔舆文昌路上?952年三反、五反,人民政府禁睹期间,城隍廟内的麻将店基本停业,店主为养家糊口,曾纷纷临时经营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最多时有20家之多,在当时城隍廟内也闹出不少趣事。1954年国家封廟内的各业摊贩实行民主改革,成立摊贩委员会。1956  相似文献   

19.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海奶油五香豆非老城隍廟莫屬, 看来产品除了其质地以外,其商品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据我所知,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的销售经年累月,生意旺盛。到豫園老城隍廟不捎些五香豆回去,好像没有到过大上海似的。你看那些外地游客,一大包一大包的拎着就走,上火车到机场。灵活一点的到机场买,省时又省力,但价格贵一些。市场经济嘛,各人所願。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探讨争鸣就开始了.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有两大对立观点.一派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曰资源配置方式,没有固定的社会属性,不能说它就是“姓“资”或者姓“社’,没有必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冠以“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并认为,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剧变可谓是激进的市场经济变革,我们中国不过是渐进的市场经济变革罢了——殊途同归,两者在市场化改革的本质方面并没有区别.另一派认为:从纯粹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市场经济的确不打有阶级烙印,可以说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