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民  刘星 《当代财经》2005,(9):112-115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公司进行保“壳”和再融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误导了投资者和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的大量恶性案例表明关联交易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1998—2 0 0 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关联交易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持股比例超过10 %的控股股东数目的增加会降低关联交易的发生金额和概率。此外,控股股东间的制衡能力越强,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这些发现为通过增加控股股东数目,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阐述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的影响,搭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比较了大陆、香港、美国三个不同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下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即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有利于形成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关联交易行为;投资者法律保护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象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控股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进而侵犯广大中小股东、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着眼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委派董事长、控股股东的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从法制、公司治理、市场监管等角度给出了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6.
投资者保护、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本文基于一个构造的各地区2001—2004年的投资者保护指标,研究了该指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水平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更显著。我们还发现,投资者保护水平能减弱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降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并减少上市公司对外部审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刘烨  王夺  李丹  于丹 《经济前沿》2014,(1):124-135
选取股改后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的机械设备业(C7)公司勾样本,从关联交易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关联交易规模越高,控股股东掏空能力越强;而股权制衡度、外资持股、市场化程度和独立董事比例等治理因素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弱化控股股东掏空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王长河  张雅娟 《新经济》2005,109(1):88-93
众所周知,在我国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担保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严重侵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2003年9月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政策的角度加强对控股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清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投资者保护在全流通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文章从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出发,构建了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经理人的三方博弈模型。各方决策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结果显示,股权的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对控股股东和经理人的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罚,降低投资者的监督稽查成本,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在取得上市公司之后,采用多种资本运作的方法掠夺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手段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文章主要通过对一些问题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后,认为民营企业中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并试图从内外部治理方面分析其原因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邹晖 《经济问题》2008,(4):109-111
目前的研究对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效果褒贬不一.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出发,以1997~2006年10间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公司为样本,对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国有股东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的双重作用:总体而言,国有股东相对于非国有股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者利益保护,但在相对控股的范围内,更高的持股比例将导致投资者利益保护更差.  相似文献   

12.
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曾是我国证券监管的盲区,一些控股母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为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美化报表,帮助其获取配股、增发资格,在上市公司成功融资之后,再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转移,以达到部份或全部占用融资资金的目的。由此可见,此类关联交易的实质是控股母公司以上市公司为窗口,掠夺中小股东的财富,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随着这种情形愈演愈烈,中国证监会终于在2001年9月出台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期约束和规范关联交易,解决关联交易这一监管的漏洞。为此,有必要对以往的关联交易进行总结,对其操作手法进行剖析,作为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掠夺在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明确了小股东、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三重委托代理关系,并将掠夺概念化为小股东补偿大股东的代理功能而支付给大股东的租,建立了所有权高度集中体制下公司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理论框架。通过以关联交易作为对大股东掠夺的直接测量,本文用事件研究法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负价值效应,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对上市公司董事的股权激励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与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对大股东掠夺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翔 《经济导刊》2001,(4):11-19
新世纪伊始,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逐渐在我国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受到重视,是有深刻的背景的,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截至2000年底,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1104家,但是,发展速度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尤其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内部人”侵害全体股东利益,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声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代表的比例太大,缺乏对大股东及“内部人”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控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某种平衡力量或制衡机制就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通过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独立董事,运用他们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公司的执行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5.
转移利润型关联交易是指控股股东通过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然后按正常价格(市场价)出售而获利的一种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方式.有关研究表明,法律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至自己手中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亏损.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转移利润型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转移利润型关联交易是指控股股东通过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然后按正常价格(市场价)出售而获利的一种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方式。有关研究表明,法律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利益转移至自己手中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亏损。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转移利润型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蔡玉龙 《生产力研究》2011,(12):266-267,280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蝉脱壳"局部性产权改革的特点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法规的不健全,股权分置改革后形成的新的股本结构使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现金流量权出现下降,将出现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剥夺更加严重的公司治理新问题。因此,只有制定相应措施,以更加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股改为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关联交易是指具有关联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关联交易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公允的关联交易有利于所有相关利益人,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会给股东、债权人,甚至国家造成损失.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过多例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粉饰合并财务报表的案例,误导投资者决策,严重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粉饰合并财务报表,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控股股东的基本理论,并以许荣茂家族控股股东的资本运营为例,分析了家族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特点及运作条件,揭示了其对家族企业、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价值的影响,对如何加强资本市场监管、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和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可能是双向的:掏空或者援助。文章回顾并发展了西方的文献,对这种利益输送的双向性及其转换进行了模型化表述。文章认为:当控股股东难以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其产权收益的时候,除了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当控股股东可以低成本进行股权转让时,控股股东就需要在股权转让收益与掏空收益之间进行抉择,甚至援助上市公司以提高股权转让价格。文章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正向意义:放松对控股股东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管制(或者降低其交易费用),将会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