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贯穿着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与文化语境关系密切。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翻译目的、原文文本类型、译文作者要求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过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视角,广告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素制约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过程也体现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这种语境顺应恰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翻译交流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各样源于文化的干扰和制约因素.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有译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并揭示了翻译活动的一些内在规律,并阐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译者以读者、阐释者及作者的身份,在对原文的翻译、阐释及改写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受到原文作者、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注释法是译者经常采用的一种信息补充方式,但译者加注并不是任意的,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围城》英译本中的注释,受原文的题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策略的使用,既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制约的结果,又与交际意图密切相关。译者应该根据交际意图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根据翻译方法与模式对霍译本中的人名进行了总结: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做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分析了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与意义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9.
翻译语境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翻译语境的概念、本质特性、以及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翻译语境是由译者搬到翻译桌上的双语相关因素的总和 ,翻译语境制约着翻译的各个阶段的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10.
译者进行具体一次翻译实践有其特定的、受若干要素制约的目的,这就是译者意图。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意图。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应体现译者意图。  相似文献   

11.
翻译伦理制约并规范广告译者的翻译行为,介入译者的思想意识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和语言选择。广告翻译应遵循“求实、创新”的翻译伦理,以求同存异为依据,维护文化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抛开了以往对诸多制约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语境等,而是回归并探索翻译中"人"的问题。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在其意向性背景以及思维的影响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交际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context)对于翻译有着重要的干涉作用。语境干涉可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信息来确定词义及句意;非语言因素包括文化及情景两方面,对翻译的制约更为明显。译者只有在仔细分析语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译者的动机,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文章分别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等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之间的转换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制约着翻译过程,如动物、颜色、数字、成语典故等。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涵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双语的能力,更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影业的日益蓬勃发展,高品质的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夜宴》以五代十国的宫廷叛乱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纠葛的爱情故事,影片完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含蓄内敛。译者考虑到字幕翻译的种种制约因素,以简洁通俗的译文实现了中西文化的零障碍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