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改编后的同名电影在叙事情境、叙述态度、叙述情节上有很大的不同。小说是以"我"这个采风者的角度来聆听主人公福贵的故事,叙述态度客观冷静,说明了人活着只是一种存在,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改编后的影片,用镜头的聚焦直观感性地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有意放大了时代背景,探讨了福贵一家死亡的原因与强大的政治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颂扬了生命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作品主旨、作家倾向、作品时空等几个角度比较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余华的《活着》,揭示了其对个体生存的共同关注,阐述了小说中反映出的对抗和忍耐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超群的艺术思维,个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对世界与众不同的感知方式。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作品深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本文试图以叙事学为视角,探索余华各个阶段小说的情节设置方式,以期对其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电影叙事手法的越界使用是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午夜之子》具有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的特征。小说各部分之间的篇幅比例与好莱坞经典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时长比例吻和,小说的内容也与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内容相符。《午夜之子》的叙事结构也嵌套了其他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小说所体现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使小说易于以影像形式传播,更增加了小说本身的表现力,使小说整体性更强,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分为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女性人物形象,在余华作品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都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是作家男性意识的典型产物,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虚构与想象。  相似文献   

7.
游走情节是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基本类型.从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本的经验中看到,它可以使空间表现更广阔,现实展示更全面,价值追求更明确,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文艺学杂以政治视阈的阅读文本,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阅读文本,它对文本的阅读就会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效果,并影响着读者的思想。该文以余华的《活着》为例,来进行两次阅读的尝试,并不作结论。因为任何结论对于文本,也许都可能会产生误读。  相似文献   

9.
该文联系当前小说创作着意对革命经典改写的现象,通过分析这些小说的创作指导思想,即对政治话语重压下所谓“人性”的复活,来反思当前红色经典改写的怀旧文化态度与商业化叙事策略,指出部分小说的创作侵犯了人民心中的革命历史集体记忆。同时强调革命经典改写和革命故事叙述的一些原则,及不能在人性这面旗帜下随心所欲书写的现实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叙事结构是叙事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当于一个条理和框架。余华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重复。这个特点使余华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和90年代先锋派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处理上,具有布希亚类像时代的"类像"特征,文艺成为"语言(符号)自足"的世界文学语言系统,取消与生活语言系统之间的相互"参证",超越传统反映论。如格非的"埃舍尔圆圈"概念、孙甘露的文本自足实验、余华的个性化"现实感觉"等。先锋派的叙事策略成因一是源于现实环境,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社会形态的变更迫使现代艺术家更新表达手段;二是文学的自律性和艺术的自主性,文学本是一个无限敞开的领域,应对可能的文学"物化"面对现实"无限"的困窘,以确证文艺自由独立之身。  相似文献   

12.
《活着》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活着"这一词语总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来自于我们对现实生存的承受能力,《活着》这部小说正是余华以朴实的文字讲诉主人公福贵是怎样在苦难中寻求生存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相似文献   

13.
依据Hyland关于"元话语"定义,《红楼梦》叙事元话语是指小说中用来协商语篇互动意义的程式化表达式,可分为交际类和互动类两大类型,以帮助作者建构书场语境,易于与读者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受到双重种族和双重文化的影响。她创作的七部小说都具有双重性特征。《宠儿》作为莫里森新奴隶叙事的典范,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宠儿》创作中的双重性叙事,以期揭示奴隶制历史给现实中已经解放的黑人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创伤。  相似文献   

15.
《文艺报》在"新时期文学批评"建构进程中的角色不可小视。以"文艺与政治关系"讨论为视角,能够清晰梳理出《文艺报》与文学批评主题建构的密切关联。这主要体现在:"历史重释"带来的文本巡礼与新发现,栏目设置彰显刊物编排取向以及媒介价值观驱动下的"别样"叙事。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以其对传统小说现实性的背离显现出明显的反叛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先锋派作家多以虚实结合的叙述方法拓展小说表现力,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在内容上则主要集中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在情感视角上则往往选择冷漠、孤立.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则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余华作品中暴力写作的方式、作者写作的感情及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艺术,并从其后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庐剧经典《休丁香》是独具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小戏剧目。在叙事策略处理上,叙事时空的假定性、叙事情节的二元对立、叙事体态的人称变换、叙事语言的地域特色均是戏剧审美趣味最直观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先前作品透析视角停留在对现实世界和客观存在的人物关系的关注,而《怀念狼》则转向对人与自然、人类命运的关注。在《怀念狼》中,叙事方式和透析视角有了很多的转变,以往柔和细腻的叙事方式被粗犷糙砺取代。论文从创作观念和精神领域中投射出的悲剧色彩、"狼"这一形象抽离出的悲剧内涵,以及"怀念"这一内心行为的悲剧意味这三方面,对《怀念狼》的悲剧意识给予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十二怒汉》是一部没有任何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它的拍摄场景基本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完成,它却打破室内的沉闷环境和枯燥的人物对话,获得电影节的各种奖项。本文将从经典叙事的诱导吸引、巧妙的影响运动视觉和观众追求正义胜利和责任归位的实现满足效应三方面来解读此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