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为出发点,基于网络教学的含义、特征,针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职能和任务,将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与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进行了对比。从哲学观、后现代主义观、教学方法、师生概念、师生情感及师生地位等角度,提出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超越了传统师生关系的多种形式,从而把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从原来的“单一固定”扩展到了深层次的“多边互动”。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现实情况中,"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伦理思想、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以及师生在学校组织中的不同地位正是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其中几个重要因素。转变教师潜意识中的师生交往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在师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建立平等协商的师生交往模式,可以消除以上因素的不良影响,实现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现实情况中,"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伦理思想、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以及师生在学校组织中的不同地位正是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其中几个重要因素.转变教师潜意识中的师生交往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在师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建立平等协商的师生交往模式,可以消除以上因素的不良影响,实现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对话,更应是师生平等的、交互的、生成性的交流。其表征方式主要有“问答”式、“愤悱”式、“交际”式和“辩论”式。对话教学的展开要求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建构“文本化”课程观,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当成为推进对话教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和谐度,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的健康度。建立开放平等、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创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的迫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相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以师生关系为基本前提,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进行的。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师生角色的转换以及如何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一些阐述,本文认为:和谐师生的关系主要靠老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而取得,老师也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7.
浅议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尊师爱生”关系在当今社会受到冲击,伴随而来的是师生关系单一,师生关系疏远、冷淡。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师生双方一种互动的模式构建。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型师生关系准确定位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师生关系作为社会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必须与时俱进。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有赖于师生双方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型的师生关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并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上做出适时的调整。能否树立正确教师观、学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率乃至教育、教学的成败。民主与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以人为本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民主与创造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师生关系是打造文明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出发,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师生交往频率低、师生交往功利化、教师权威下降等问题,并对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德学"因素进行分析,从教师、学生层面提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扩招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冲击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招带来了师资不足,使师生之间距离远、交流少,师生关系趋于淡漠,但学生渴望交流,渴望真知,所以 应采取措施改善师生关系,以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实现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能否成功地开展教育,师生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分析了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形成精神交往,通过交流进行互动,实现互相理解。具体交往方式有三种,即分享、对话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2.
饶昊 《大众商务》2010,(16):242-243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一、尊师爱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尊师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尊师爱生体现的是教育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情感基础。重新审视尊师爱生,对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无裨益。所谓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诚恳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虚心向教师求教,主动协助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尊师是人类的美德。教师以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为最大的幸福和需要。所谓爱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爱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个人修为的彰显,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教的情感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无私的爱,才能获得学生的无比尊重,也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爱是学生自尊、自信、自爱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精神力量,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到较高层次的水平。尊师爱生是...  相似文献   

15.
师生矛盾在高校普遍存在,化解师生矛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更要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高校师生矛盾主要分为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当前,由于师生矛盾日益凸显甚至激化引发的师生冲突事件不断,严重制约着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因此,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学生主体因素入手,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师生矛盾的表现、原因,并提出化解师生矛盾的对策,从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文分析了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并从后现代的视角,提出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平等对话关系,由受节制的交流转变为开放的交流关系,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投入、共历生命成长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公安教学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助于防止注入式等教学,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双边信息交流,改善师生关系由权威的灌输式改为平等交流的互助式,使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查缉战术的教学训练,是当今网络时代对公安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多数追求个性、平等,渴望交流,有着务实的学习观和对网络的高依赖性。结合《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其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更积极的价值观、同时改进考评制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