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农业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向高质量阶段迈进。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系统探究,对推进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从绿色发展的视角系统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呈现出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经济总量双增、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等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粮食供需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约束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态系统脆弱且退化明显、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广等问题。[结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要从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养护修复生态系统、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6个方面着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条件好、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上中下游通力合作,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生态涵养区,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揭示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规律,深入辨析其效率提升的复杂组态路径及演变。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效率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区域内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路径可归纳提炼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3条组态路径。(3)研究期内高水平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呈现明显的时空演变,且核心条件间存在替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一个受“资源—经济—技术—政策”复杂系统因素交互影响的组态问题,针对长江经济带异质性区域的效率提升应注重路径措施“整体谋划”和“因地施策”,并从生态补偿、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等方面强化流域间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联动协同。  相似文献   

5.
尹庆民  卢鹏 《水利经济》2023,(6):12-19+110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基于SBM-ML指数测度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调节效应和门槛回归等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效率,但中上游地区的提升效应要强于下游地区,起到了填平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的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负向调节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但两者发挥调节效应的作用区域有所差异;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正向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卢秋月  王利  杜鹏 《山西农经》2024,(4):126-131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MinDS模型和GWR模型测算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探究多因素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并通过ESDA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值有明显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低碳农业机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38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其次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5个前因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 (1)显示自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呈现退化趋势,但效率改善明显,技术进步与效率内部出现波动性特征,且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地域性特性。(2)长江经济带具有2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H1:财政支持—信息对称—结构合理驱动型,H2:财政支持—交通便捷驱动型,同时明确3条非提升路径。结论 提出增强财政支农力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鸣然  赵敏 《水利经济》2017,35(3):63-68
首先运用SEDEA模型和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计算2010—2014年中国七大区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效率,然后使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业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间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效率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平稳,在横截面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总体上,效率由高到低的区域为东北、华东、西南、中南、华南、华北、西北;在影响因素中,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都对区域农业效率呈现正面影响,面源污染对农业效率呈现负面影响。因此,为提升区域的农业效率,政府不仅需要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且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还要重视面源污染对农业效率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的总体效率值分别为0.879、0.933、0.939,农业用水的绿色效率高于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即农业用水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近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总体平均值均呈轻微波动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科学利用问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均值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其中上海市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多年均值最高(1.206),云南省最低(0.513),地区差异较显著,但核密度估计显示2010—2018年区域内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距在缩小,总体上呈均衡协调发展趋势。(4)城镇化水平、R&D占比、人均节水灌溉面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水、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人均水资源量等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实证研究了绿色信贷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行业环境技术进步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得出环境技术进步水平、绿色信贷强度在不同区间范围时,绿色信贷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地区层面下游地区绿色信贷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而中上游地区绿色信贷效果不显著,行业层面绿色信贷对五大高耗能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完善绿色信贷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合理把控绿色信贷实施强度,积极推动制造业环境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性因素,以及各省域农业比较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用实证分析法,采用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相对比重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近几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的相对比重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结果]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占其经济总量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略微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此外,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沿江省市农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经济带38个城市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通过SBM模型测量各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效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各地方政府之间在引资和科技创新投入方向的竞争对地区水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之间的引资竞争对水污染治理效率影响不显著;而地方政府之间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竞争对水污染治理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根据这一结论,对提高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童纪新  盛前 《水利经济》2022,40(5):8-13, 22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及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时序变化平稳,但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未跟上行业技术变革的步伐;政府管控水平、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等对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指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通过创新农业用水方式、挖掘节水减排潜力等方式来改善其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根据城市绿色发展评价初选指标集,并结合R聚类-变异系数法,定量地筛选指标,从而建立科学全面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建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对2016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单项实力从整体评价、梯度分布和空间格局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个城市特色鲜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水稻绿色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生产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江西省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稻种植区,其水稻生产具有起源早、历史久,产量高、贡献大,条件优、潜力大等优势特征。[方法]文章以江西省为例,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从水稻种植、效益、品牌、资源、水利、施肥、病虫害、机械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西省水稻生产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并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结果]大力推广作物轮作,建立稻田绿色种植制度;控制稻田土壤酸化,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快绿色抗性品种培育,提高品种国际竞争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绿色品牌建设;加快"一控两减"步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绿色低碳化,控制机械化成本。[结论]要努力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水稻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18.
王保乾  肖佳慧 《水利经济》2023,41(1):47-54, 61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中虚拟水、隐含能及隐含碳流量,进一步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研究分地区与分部门间的水-能-碳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水、能和碳在地区间和部门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和隐含能-碳相关性最强。虚拟水、隐含能和隐含碳调出调入中,江苏、浙江为关键省份,农业、建筑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是关键部门。深入研究隐含水-能-碳耦合特征,从贸易平衡视角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为3类,发现隐含水-能-碳压力存在从发达地区转入欠发达地区的环境不公平现象。长江经济带应注重关键地区和关键部门节水节能减碳目标落实,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快形成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