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性别话题在社会上的热议,诸多品牌也选择借助性别议题进行营销。国产品牌珀莱雅于2021年和2022年三八妇女节推出的《性别不是边界线》主题系列广告是新媒体时代性别广告的典型范例。文章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从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三方面分析其内容呈现特征,发现珀莱雅通过对大量性别文化符号的运用,实现了品牌叙事和价值理念的传达。在传播和营销策略方面,珀莱雅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综合利用多种营销手段,不仅达到了出圈的效果,也实现了向“建设性广告”的迈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趋势下面对的经济竞争逐渐激烈,由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冲击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促使商业银行需要开拓全面化业务。中间业务是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构成部分,在风险程度较小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会逐渐成为客户的选择倾向。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传统业务占领的市场份额空间被压缩,商业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来增加利润,所以中间业务收入会成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点。以交通银行作为案例研究,主要分析其中间业务现在所处的状态和现阶段出现的不足之处,并相应找到未来的定位方向及实施的措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事实比较,发现交通银行在创新程度、产品差异化、内部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交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和措施: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设置专门的部门,开发研究与营销合作;结合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制定完整的中间业务产品方案;从人才储备上下功夫,用“校企合作”模式,利用合理的考核和晋升机制来推动交通银行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江苏省民办独立院校的发展趋势十分可观,思政课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政府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但是,民办院校的思政课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全面提升民办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高度,需要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民办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以江苏省某独立院校T大学为例,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对江苏省民办院校思政课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教学不统一、应用性偏低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管理、现代教学理念、创新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发生较大改变,近几年旅游企业不得不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扩大市场占有量。为此,文章以贵阳市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以此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境。因此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科技银行这一新生工具,科技银行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和间接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基础之上,对在江苏省常州市的科技银行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萍 《商》2014,(52):197-198
在把握住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概念和背景,对具体的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发展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并与其它手机新闻客户端进行对比,勾勒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并此基础上探讨当前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段银霞 《商场现代化》2008,(17):177-179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我们向松江大学城的六所大学的6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客观全面地展现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朝健康方向发展,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炼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和要素子集,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生理、环境、社会关系以及心理四个领域对浙江省渔民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经交叉分析寻找四个领域关键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基层组织层面提出针对性意见,推动构建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配送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郊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物流地位与其经济地位非常不匹配,其中物流功能之一的配送更是相对落后。本文阐明了山东省的城市配送的状况,并以济南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山东省各地市城市配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库建设是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体制内科技智库在科技智库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从体制内科技智库的内涵出发,挖掘科技智库运行机制的内涵,构建分析框架,并总结我国科技智库运行的典型经验、问题,从提升智库的独立性、加强智库统筹协调、加大智库改革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度等方面为我国体制内智库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研价值观作为对科学活动必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科学活动主体承载的价值理念。虽然科研价值观是全世界科学共同体共同秉持的信念,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把自身倡导的科研价值观当作压制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学术界的手段,不断挑起争端。本文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研判美欧国家在科技外交中强化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科研价值观的策略,重点分析欧盟在推进共同科研价值观领域的做法,并以此为鉴提出全世界在面临动荡变革期之时,应该大力倡导世界科学共同体守护和遵守国际科学界共同秉持之科研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对“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分析,借鉴国际知名智库管理经验,立足中国科协自身特点,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建议。一是明确智库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学术支撑三个方面夯实智库建设基础。二是形成智库核心产品,畅通智库影响渠道,提升智库影响力。三是建议实施养“心”工程、强“翼”工程和链“家”工程,协同推进中国科协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传统的线下社区科普模式面临挑战,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必然要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并总结促进社区科普事业发展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社区科普工作的影响及衍生出的社区科普新需求,结合疫情防控中社区科普创新实践案例,总结出线上线下双联动的社区科普工作新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断提升海上人命救助能力是我国当下和未来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体制机制建设与政策法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该主题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发明数量较少,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我国海上人命救助任务的特点和不足,提出通过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推动该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社团官网如何改版升级?历史内容如何迁移利用?数据资源如何汇聚展示?运维服务如何保障?本文以中国科协网为例,从需求调研、顶层规划、栏目架构、界面设计、功能升级五个方面梳理出科技社团官网改版升级的实施路径,希望对科技社团官网的改版升级建设有所启发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新冠疫情下,中国科技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急科普活动,其中“2020年全国科学实验挑战赛”联动的科普场馆最多、传播范围最广。通过分析该比赛的内容、传播效果等,总结出应急网络科普活动具有活动发起快、活动易参与、传播范围广、寓教于乐强、行业联动广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科普活动在应急科普传播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Many studies refer to the importance of farmers' markets for both food producers and for visitors. For producers, the ability to obtain higher returns and/or market part of their produce as value‐added products can be strong incentives, while for consumers benefits include having access to fresher, often tastier foods or simply visiting as a social activity.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owever, explore visitors' needs and wants with regards to their farmers' market experience, that is, from visitors' persp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is dimension, comparing visitors' views in two different farmers' markets, one recently developed (since 2009) in a rural area vs. one already established (since 2004) in a university town (urban area). A total of 356 farmers' market visito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Respondents' comments from the two different farmers' markets are very much in agre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needs and wants. Primarily, visitors want more product variety, an extended season, that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summer season, and more vendors. The fact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regularly visit farmers' markets demonstrates their need and interest in locally produced foods. Given such strong interest, the potential for beneficial producer–consumer interactions in the sites studied appears to be enormous. Furthermore, farmers and other food producers have an ideal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consumers, ‘convert’ them to their foods and realise important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The overall findings also suggest opportunit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ther farmers' markets in a state (Alabama) with a long agricultural tra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