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苏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江苏粮食生产能力现状作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江苏粮食安全的数量界限,提出以食物生产观念涵复粮食生产、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和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藏粮于田,藏粮于科技等发展江苏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关于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推断,是在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时提出来的,这段话的全文如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来说,所谓所有制,说到底,就是人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即与客观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时,对其所依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是一种理论抽象,是指要消灭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指一般的私有制,也不是指非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我们当前要大力发展的私有制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并不冲突,而是统一的。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业,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10)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是玉米的主产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以及现有粮食去库存问题,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玉米为例,分析玉米过剩原因,并以此为依据给出探究玉米产业转移升级、推进玉米价格机制改革、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智能化渠道进行生产模式创新和销售拓展等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玉米去库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粮食运输对于我国一直是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是粮食的消费大国.但是在运输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大,货损率高,所以粮食问题对于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降低了粮食的生产,然而北方在这一时期促进粮食生产,从而使近几十年以来“南粮北运”逐步发展成“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物流运输是否通畅,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稳定和农民的收入也是件大事,构建北粮南运的物流体系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我国东北地区是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地,粮食从北方运到南方主要通过铁路运输与海铁联运两种模式,运用铁路运输虽然运输成本低,但是运输量固定,并且粮食运输具有季节性这一特点,再加上东北地区铁路粮食运输力度不足,入关通道拥挤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分析当前粮食运输现存的问题,希望能为“北粮南运”健康发展进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其地租理论时,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逐利驱动下造成的农业凋敝、生态退化、地力枯竭与浪费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对“不合理的农业”批判中,马克思建构了关于“合理的农业”的系统性、原则性构想,特别是他关于合理利用地力、农业扩大再生产、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农业生态安全等思想具有深刻批判性、强大的系统性和全面的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擘画了美好蓝图,脱贫攻坚的胜利将乡村振兴推向了全面实施,“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展新卷、结硕果的关键期,马克思在《资本论》所论及的“合理的农业”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在实践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实,需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在农产品供给不足背景下形成的粮食政策进行优化,将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改善粮食供给体系质量、促进产粮大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政策优化的目标取向;处理好"去库存"与"提产能"的关系,存量利益与增量利益的关系,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产能增加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发挥粮食政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构建保障有力的粮食有效供给体系;在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的同时,注重粮食供给侧的制度创新,拓展政策功能和支持的领域,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简新华 《当代经济研究》2013,(1):17-25,91,93
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土地私有化。其理由如下:能够实现农民的愿望,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让农民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消除土地管理和征地拆迁上的腐败,维护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再造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产权基础。我们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主要理由如下:历史证明,土地私有制不是万能的;可能严重损害农民利益;不能保证"耕者有其田";不可能使得大部分农民卖地致富;会使农民丧失最后一条保障线;不一定能消除土地抛荒,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消除与土地有关的腐败现象;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有害于土地配置效率提高;可能导致城市贫民窟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我国将分阶段削减关税,并逐步放弃非关税措施,农业作为我国的一大弱势产业,从短期来看,受到的冲击尤为严峻。面对过剩经济的来临和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必须实现更深层次的制度变迁。本文拟从当前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局的制度因素着手,作些简略分析。一、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制约农业经济最根本的制度,建国以后三次土地制度变迁,都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有了自己的财产,生产积极性极大地焕发,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并…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家庭农场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分析了美国家庭农场的所有制属性,具体生产和经营方式,并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进行比较,认为拥有大量土地面积和很高生产力水平的美国家庭农场, 本质上具有小农经济特征,并未脱离小农经济的范畴。实证分析表明,美国家庭农场成为资本剥夺的对象,其结果是美国家庭农场债务不断攀升、农业收入不断减少、农场不断破产、农场数量不断减少、土地集中和农民劳动力再生产陷入困境。美国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实践证明了“私地悲剧”,也证明了那种所谓土地私有化最有效率、宣扬“公地悲剧”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略论绝对地租消失的经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是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条件,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则是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本身,就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绝对地租消失的原因和经济条件: (1)“凡是土地私有制(事实上或法律上)不存在的地方,就不支付绝对地租。” (2)“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那末,上述意义上的绝对地租,……就会消失。”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凡是土地都必须交付地租,否则便不能耕作,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只要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个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存在,绝对地租便不会消失。但是,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作了科学揭示之后,提出了他关于未来社会的著名论断: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未来社会将会“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的这一历史性的宣告,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力图去理解、把握马克思论断的思想真谛,大家见仁见智,产生了众多的解释。本文也愿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对几种流行解释的分析对马克思上述论断的解释,焦点在于说明“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对此,流行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三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马克思指的是消费品分配制度,即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第二类观点认为所谓“个人所有制”就是私有制,这类观点虽然对其主张的私有制各有其不  相似文献   

15.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遵循否定之否定定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做出的预判.恩格斯的解读不仅符合马克思本意,而且遵循否定之否定同一律原则.但是在“重建”命题的当代争议中,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都违背了同一律原则.由于专业分工与旧式分工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消灭私有制”没有严格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而扬弃私有制则遵循了否定之否定定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内核不在于消灭社会成员内部个别利益之间,以及个别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在于相机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与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西方学者及国内新自由主义学者借以各种理由攻讦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大力鼓吹土地“私有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这种误解,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集体所有制”理论来源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当前土地制度争论的焦点及对“阿尔钦之谜”的解析,提出私有制并不优于公有制;其次,从实践层面总结了国外土地“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制”是正确之路,可以避免土地私有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被私有化论者所歪曲和利用的一段话,是《资本论》的一个总的结论;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有人利用翻译经典著作原著的一些文字问题,以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所有制时不使用“公有制”而使用“社会所有制”,断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未来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那么,为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讲为“社会所有制”呢?德文gesellschaftliches Eigentum在辞典中有“社会所有制”和“公有制”两种含义,而当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对待私有制与剥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科学理性地审视私有制,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功绩、优越性、弊端以及剥削问题,才能从理论根基上坚持“十六大”提出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政策,否则,一旦形势或情况发生变化,就会发生政策上的“扭秧歌”或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