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的银行特征会对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运用2001-2015年公司层面银行信贷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随后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差异。经验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主要通过非国有控股银行传导,并引起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反应。银行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显著降低,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并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有控股银行信贷供给调控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银行竞争通过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果.本文使用Boone指数衡量中国银行业贷款市场竞争程度及其变化,采用面板数据分析银行竞争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影响.在控制规模、流动性、资本和股权融资等银行异质因素和宏观因素后发现:银行竞争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效果,影响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因素大不相同,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受到的影响程度更大,2004年的监管改革提升了资本监管效果,2009-2010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竞争程度并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首先,将货币政策引入考虑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银行资产组合模型中,论证货币政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的理论关系。然后利用我国181家银行2004—2018年的数据,检验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行为调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抑制银行信贷行为。其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相比,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显著地减轻不确定性对银行小微信贷的消极影响。其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效果最强。研究结论对于选择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银行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化解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以来我国融资结构、贷款结构及增速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三个主要特征指标;通过将上述特征指标引入CC-LM模型,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股份制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程度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明显地影响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强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明显地影响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脱离常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到冲击.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法,经验检验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计量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流动性这两个微观特征变量对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变动的作用明显,而中央银行货币净投放政策效果不大,货币政策变量与商业银行微观特征变量的交叉项系数不显著,可能原因是经济刺激政策、金融创新及影子银行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宏观审慎思想将货币政策立场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信贷传导模型,拓展剖释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机理,并以2001-2013年3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增大信贷投放,加剧其亲周期性,反之亦然;货币供给调整、货币政策立场转变时,“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响应尤为积极;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能够有效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高风险承担.因此,货币当局需兼顾调控目标和稳定需求,全面研判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谨慎选配政策工具,精准操控旋钮力度,有序牵引银行信贷行为和信贷规模,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稳妥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赋予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和扩张信贷的能力,拓展了银行的信贷融资渠道,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反过来,作为传导中介主体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其资产证券化是否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运用2012—2021年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样本,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阻碍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缩减影子信贷规模,从而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产证券化的促进作用在城商行、全国性银行以及高信用评级的银行中显著;对银行上市与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非上市银行的影响程度更显著。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弱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的负向冲击,并稳定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同业市场摩擦、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曦  金钊 《经济研究》2021,56(10):56-71
同业拆借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同业市场摩擦因而通过银行贷款决策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我国同业市场的特殊性又在于,存在着具有不同流动性充裕度和信用风险的大小银行,其中大银行可看作资金批发方,小银行主要是资金拆入方.针对这些特征,本文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我国异质性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动态优化决策模型,推导不同类型银行的贷款投放决策,探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结论 是,同业市场摩擦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面对货币政策冲击,不同类型银行反应不一;特殊的同业市场结构进一步阻塞了政策传导——若同业风险飙升,大银行将急剧减少资金拆出规模,货币政策传导遭遇梗阻并产生类"钱荒"现象.然后使用2007-2019年间279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理论推断.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改革的建议.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以及如何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本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首先基于GARCH模型构造出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89家商业银行1998-2012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不同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影响.分析表明,无论在统计意义还是在经济意义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均会显著降低银行信贷增速,并且资本越充足、资产流动性越高、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0.
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不畅的背景下,本文利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政策对银行信贷的传导渠道.结果显示:税收收入变动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溢价渠道、抵押品渠道和银行流动性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反向变动;财政支出变动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溢价渠道和抵押品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同向变动,而通过银行流动性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反向变动.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和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需注重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两大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搭配,促进财政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还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银行层面的协调配合,共同把控市场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是信贷渠道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本文使用我国银行部门1994年至2006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提供了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的经验证据,因此结论支持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观点。为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对银行资产配置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对政策效果的对冲作用,必要时辅之以适当的信贷政策以有效调节私人部门的信贷可得量。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7,(8):78-93
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对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释,论文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宏观货币政策实施→信贷市场变化→民间借贷利率调整"为分析路径,实证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上行,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所不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未能显著影响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立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中,以信贷利率、信贷规模及银行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信贷市场通过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增强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集中度是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重要渠道,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和银行信贷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强度—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第三,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跨境资本流动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银行信贷业务,强化银行监管,同时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其原因既在于传导主体行为的被动性 ,又因为传导工具的无效性。以信贷途径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低效性的根源。要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 ,利率的中介指标的作用必须有效的发挥 ,利率市场化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对比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共同进行传导 ,同时信贷传导途径仅作为传统利率传导途径的增强机制、补充机制 ,并不成为主机制。然而在我国 ,信贷传导途径表现特别突出。信贷传导途径主体之间的博奕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低效性。既然我国信贷传导途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 ,那么信贷传导途径的任何“瑕疵”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其传导主体之间的博奕性主要体现在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难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商业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实施放贷行为。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新贷款的可获得率和旧贷款的偿还率。由于我国这两项比率都不高 ,因此对扩张性货币政策 ,信贷...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CPI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之忧,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管理层重新采用了数量控制的手段.本文首先将我国银行信贷规模与国际银行业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并无明显非理性.本文建议不能将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直接工具,而应加强银行监管,继续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但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1998年到2008年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后,从影响的显著性来看,贷款和M2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方面贷款对产出的影响略高于M2的影响,另一方面贷款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略低于M2的影响。从稳定性来看,信贷渠道也优于货币渠道。另外M1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很不稳定,关系不明显。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应该选择将贷款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健华  王鹏 《经济研究》2012,(5):18-30,70
本文根据更加全面的中国银行业数据,首先研究了法律保护水平和银行风险(Z值)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影响银行风险的中间途径,研究了法律保护水平和贷款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法律保护水平和银行风险(Z值)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法律保护水平越高(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银行信贷规模越大,银行经营业绩也越高,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最终导致银行风险上升(Z值较低)。本文结论说明: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勇  王莹曼 《金融评论》2022,(2):1-20+123
本文基于国内9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利率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必要讨论二者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上的配合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后危机时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信贷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协同作用的微观基础,并用199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严格执行资本监管之后,对信贷的扩张确实有制约作用,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资本越充足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越快,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商业银行即使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也放缓信贷增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联合操作的微观机制是存在的,在逆周期调控和控制金融风险上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理论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引发的信贷市场代理问题入手,强调银行等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的重要性作用.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在我国表现抢眼,本文从信贷传递机制存在的前提条件入手,结合我国特定金融制度,重点从理论上阐述信贷传递机制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深化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为货币政策当局把握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