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1952—2008年省级GDP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发现中国各省人均GDP总体上不存在收敛性;落后省份的增长速度并不比富裕省份的增长速度高。此外,中国各省人均GDP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总体上不是很强。我们进一步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发现东部地区经济不收敛,空间效应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空间效应不明显。这说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各省经济增长总体上缺乏收敛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均GDP、投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组数据实证了中部塌陷的事实,阐述了中部6省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政治氛围、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基础,并根据中部的发展和实际,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利用1996~2011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并计算了人类发展指数,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发展指数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细微区别。因此,在不断提高各区域人类发展指数的情况下,应针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发展特性,分别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齐绍洲  罗威 《经济研究》2007,42(7):74-81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枨枨 《当代经济》2016,(22):12-16
本文采用2005-2015年的月度数据,从货币供给、消费水平、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效应等方面入手构建SVAR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当利率上升,房价在当期会出现下降趋势,在以后各期将出现振荡波动的情况.货币供给量上升房价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房价的攀升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贷款利率的下降,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存在货币供给对房地产价格的利率传导机制以及货币供给的现金余额效应.从而得出我国应当适当调控货币政策,同时针对楼市的区域分化特性而分地区地实行不同政策,抑制房价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1992~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收敛性分析了检验,σ收敛、β收敛检验结果均表明在1992~1994年、2001~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收敛趋势,而在1995~2005年呈发散趋势,并进一步对辽西、辽中和辽东南三个区域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俱乐部收敛。对2001~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Ramsey-Cass-Koopmans增长模型,本文分析了当经济沿着最优动态路径增长时,宏观经济效率与人均资本的各种动态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短期,美国经济正运行在马鞍形稳定臂上,并会继续收敛于短期的均衡状态;中国经济效率与人均资本的值都比较低,而且从相图中的动力线来看,若短期内中国经济不能恢复到稳定臂上来,这一经济效率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长期,美国的宏观经济效率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而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率却表现出下滑的趋势,两者呈现典型的"剪刀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表征区域消费水平,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探究江苏省1995—2011年来区域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解释。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全局自相关计算可知,1995—2011年间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性,且呈现出不断波动增强趋势;时间突变点表明,2004年是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关联的突变点,2004年以前,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分布较均衡,地区差距较小,而2004年以后,消费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空间分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的集聚分异格局不断增强且趋于稳定,呈现"南高北低"集中连片的分异态势;分位数回归结果详细刻画了不同分位点上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与方向,其中,城乡人均收入、城市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比重对区域消费水平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起到负向的抑制作用,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公路里程及人均财政支出对区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5年间有所增长,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6省发展并不同步,其中安徽、江西技术效率提升较快,整体效率排名靠后,各省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分层模型方法对Chaudhuri所提出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模型进行了改进,在设计村庄和家庭变量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周至县四个山区乡镇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贫困脆弱性,即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社区和家庭因素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发现社区因素对调查地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途径并不相同,最后提出了针对贫困脆弱性的不同表现而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2019年中国内地28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各省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运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分别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进而揭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14—2019年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由0.62提高至0.72,更多省域向高效率演进,到2019年,35.7%的省域达到生产效率前沿;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中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东北和西部的发展格局,较低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是制约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的主因;样本考察期内,全国整体、东部和中部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及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中部仅存在条件β收敛,且不同区域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据此,针对提升不同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度各省四部门乘数及其差异.研究表明,各省乘数效应较小,存在"东部弱,中西部强"的区域特征;不同方法计算的乘数分布具有一致性.各区域存在不同的乘数发挥作用的阻塞因素.近年来乘数效应差异没有促进全国经济收敛而是加剧区域经济发散,且对东、中、西部地区收敛态势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现中部崛起的城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一)城镇化水平低,且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相比,2000年中部地区各省的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09%(见表1)。而与同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明显滞后。2000年中部各省的人均GDP大约在600~900美元之间,相应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处于50%~60%之间,但2000年中部各省的城镇化水平却仅在30%左右。表1中部各省的城镇化水平省份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城镇化水平(%)35.2126.7227.6927.5040.4823.44人均GDP(美元)6086195906998656…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自威廉姆逊在1980年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经验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1978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4.5%;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本文拟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分析我国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加快FDI流入是促使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FDI选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部地区的整体判断和FDI选择因素在中部各省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深化FDI战略从区际和省际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98年实施的“两控区”政策作为一次自然试验,采用1992年至2009年期间280个重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样本,并借助倍差分析法对“两控区”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两控区”政策后,相比非“两控区”城市而言,“两控区”城市的人均GDP增加了8.3%,人均工业GDP增加了16.8%.这意味着,施行合适而严厉的环境规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另外,我们还对“两控区”城市的地理、空间、政治等不同属性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陈志建 《经济前沿》2009,(11):10-18
本文以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1994年~2007年中国省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内生区域分组方法,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对中国30个省市地区消费水平的空间不平稳性和区域收敛性实证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域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但是省域间收敛速率和半衰期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消费协调发展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在我国地理分布上承东启西,因而中部崛起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发展既对本省经济起决定性影响,又对区域经济产生联动作用,故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结果和六地相关政策的对比,梳理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现实差距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1992 ~ 2014年各省区的物流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物流业技术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各省区物流业平均技术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呈现出一定区域性差异;沿海地区的物流业技术效率最高,东北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沿海与东北地区存在收敛趋势,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则不存在收敛趋势.地区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与技术创新能力等对物流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趋势有显著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扩散壁垒也是造成各地区物流业技术效率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