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使用随机前沿法(SFA)测算了我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城乡统筹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运用2000—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绿色物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绿色物流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更换样本数据、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提高了物流业绿色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而对技术进步率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突出矛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健全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支持农村,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1992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地区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中、西部则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FDI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的关系,东、中部地区的省份大都进入了抛物线的右边部分,而西部地区则多数处于左半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和生活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差距依然较大。影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体制、观念、经济、人口诸多方面,为此,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提出了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三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全国各地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资金与土地、观念与意识、规划与管理、分工与协作等突出问题,以及产业一体化发展、市场体制一体化建设、乡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这些问题俨然已成为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瓶颈。以安徽省铜陵市为调研背景,分析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案,能为全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在各级各部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区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探索适应本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但是如何对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并极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在效率方面进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将应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效率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一直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本文以嘉峪关市为例,分别从嘉峪关市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对策三个方面探讨金融如何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赟杰 《时代经贸》2013,(22):126-126
西安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基于财政税收管理的视角分析了西安城乡一体化当前面临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安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阻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制约性因素。城乡一体化之路既有效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又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是党和政府结合具体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脱节现象.新型城市化思路对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尤其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基于杨小凯-赖斯模型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以南宁为欠发达地区代表作了案例分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分析了其二元结构现状,并从提高交易效率角度提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春季 《经济论坛》2011,(12):160-165
本文使用索洛余值法对2000~2007年家具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企业成立时企业数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和它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正向关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的企业类型数量越来越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的企业类型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表明,适合市场需要的企业会不断增加,而不适合市场需要的企业会逐渐地退出市场,市场具有演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乡差别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当代中国的城乡差别,主要不是市场的问题,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政策效应所致。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非法侵犯农民社会权益的问题,要从源头上减少社会冲突,必须尽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2008年后,苏州致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发非农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以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籍人口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经验一是鼓励基层创新,二是地方财力支持,三是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信息技术应用。借鉴苏州经验教训,改进社会管理应重点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公共服务,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尊重农民土地权利,促进乡村复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没有细致工作和足够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不宜简单加速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意图是通过弱化要素流动壁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本文从交通互联互通、行政壁垒弱化、经济合作和劳动力流动四个角度构建政策措施指数,从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居民获得感两个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在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可对等地提升居民获得感,行政措施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政策措施。(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是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客观基础,区域一体化政策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3)区域一体化政策中的交通措施和行政措施通过引导资本形成扩散效应能显著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肖挺  唐宇晨 《经济学报》2023,(2):211-246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手动收集的上市公司销售量数据,运用ACF方法测算了2011—2019年期间企业的物质全要素生产率(TFPQ)和价值全要素生产率(TFPR),比较了两者的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结果显示,整体、分地区、分行业的TFPR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而TFPQ基本表现出较平稳的增长,非国有企业和年轻企业TFPQ明显更大。制造业企业TFPR整体上存在绝对β收敛,且TFPR绝对β收敛的速度大于TFPQ。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企业TFPQ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行业、地区层面的企业TFPR基本都存在绝对β收敛。测算剔除价格因素的生产率TFPQ,并从行业、地区、企业性质等方面分别与TFPR对比分析,能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进行更直观的审视,并有助于把握行业和地区间真实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