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世界各国劳资矛盾不断激化;而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也日趋明显。这引起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重视,国际劳工标准、SA8000标准制定以及国内劳动立法的实行都体现缓和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意味着必须放弃以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价格优势,这对企业来讲是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进 《经济评论》2007,143(1):13-20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存在着形式上结论与逻辑上结论之间不一致的矛盾。从资本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逻辑发展看,资本积累的结果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一定是劳动供给的不足和工人阶级的富裕化;而对资本家阶级来说,资本积累只是使他们得到权力与荣誉,但积累的主要成果却并不被他们所享有。因此,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异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理论的阐述以资本积累为背景,其核心是资本的构成。当快速的资本积累用尽劳动力的供给时,工资上涨会降低利润,减少资本积累;后者又导致失业增加,下降的工资再促使资本积累逐渐加速。19世纪英国商业周期的波动证实了它们的关系。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机制是用机器代替工人。个别资本家节约成本的技术革新,不会必然地提高总资本积累的一般利润率,利润率的部门差异引致积累的资本在竞争中涌向不同的领域,最终过多的资本积累瓦解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本身——利润的增加。依据马克思资本积累基本模型构建的动态模型,能够估算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利润率的历史和未来演变。  相似文献   

4.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发生了哪些新变化,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哪些新的因素影响了资本积累过程?这些问题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和古典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出现的许多新特点,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使发达国家社会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20世纪以来,积累过程中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出现了程度上的弱化和较长时期的间断,但它作为最重要的积累规律并未消失。资本积累的固有矛盾和内在规律仍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与波动。积累过程中的矛盾与波动既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局限性的一种主要表现,同时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调整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高度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对金融化涵义的理解主要有企业治理视角、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关系视角以及积累模式视角。作为金融化的积累模式,利润来源于金融领域而不是生产和贸易领域。对资本积累金融化必须放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中去理解。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内部价值独立于使用价值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交换的内在矛盾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与深层次社会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阐释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积累了它的直接对立物,使社会财富呈现不均等流动,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增加、社会贫困积累等现实问题。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以充分发挥资本在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补偿理论、劳动分工与就业、劳动力供求与工资决定,认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紧密相联,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就业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9.
法国调节学派在继承马克思经济学核心理论与范畴的基础上强调动态、结构、历史、累积因果论述的分析方法,以资本积累过程与绩效为核心,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制度结构及其功能上就资本积累的过程、动力、障碍以及绩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为理解积累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从法国调节学派的积累体制理论出发,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累体制的形成逻辑、制度环境及其动态演进过程,并根据积累目标、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将我国积累体制变革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体制运行中既体现出“资本的一般性”的积累规律,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规律。最后,笔者就当前我国积累体制变革所面临的挑战以可能一步变革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劳工状况发生了巨变。与大工业时代相比,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劳动之间的双重效应没有顺承发展,而是被颠覆,从以“适应效应”为主演变为以“异己效应”为主“。异己效应”的凸显促使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技术”的关系出现逆转,给劳工状况带来了三方面的挑战:劳动主体被“数字技术”所肢解;算法控制替代了原有的契约控制,在剥削被进一步掩盖的同时,劳动的强度不断增强;社会分工被加剧异化,不同时空劳工组织结构被扭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理论溯源,本文认为,数字技术对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加剧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重塑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工状况,本文提出了两条路径:劳动者联合起来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两个建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归,也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具体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皮凯蒂关于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结果,与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冲突的;然而,这种冲突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驳倒的.而由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驱使资本加深对社会自然力的深度汲取,也驱使资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导致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化;由此不断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转嫁给全社会,以实现垄断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收益.资本的高积累势必会带来贫困的高积累,从而造成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在当代不断地深化.  相似文献   

12.
刘晓欣 《当代财经》2005,(12):10-13,65
随着金融全球化,一种新的、与传统资本积累相对应的价值化积累方式正在形成,其积累内容为价值形式表现的虚拟资本,资本积聚与增殖的形式特征是“以钱生钱”。在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开放的条件下,重新认识当代资本积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李优树 《财经科学》2021,(10):43-55
数字经济虽是客观中性的概念,但只要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就会推动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发生变化.从价值运动视角来看,数字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体现为价值生产领域不稳定性的提升、价值实现领域隐匿性的削弱与价值分配领域不平等性的加剧.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思想表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为主导的价值运动构成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演变的本质,内在规定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始终表现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不平等的矛盾对立.伴随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劳资矛盾将持续转移深化并加剧资本主义阶级冲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拥有超越资本逻辑的绝对优势,有助于推动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及现阶段的特点。 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阶段,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冲突。资本家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采用最残酷、最原始的剥削方式,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劳资矛盾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工人们面对资本的残酷压榨而奋起反抗,在实践中意识到联合起来的必要性。于是,在一些行业中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工人组织,这便是早期的工会。对于早期的工人组织,雇主进行了强烈的抵制,代表雇主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府则用法律加以限制。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马克思的接力棒,重新开启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控制”“劳动分化”“劳动后备”构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劳动控制的手段和劳动压榨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后果基本一致,即都是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服务,都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都以维持和扩大产业后备军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劳动力市场分割日益明显,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当前,我国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劳资合作共赢关系,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一国范围内考察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日益加强,这种作用与其在一国范围内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意见。资本的积累无非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此,资本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扩大的过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资本积累使大批小生产者加入无产阶级队伍之后,资本必然要加紧向世界落后地区和国家渗透,使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资本积聚”的解释是这样:“依靠剩余价值的积累,即依靠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资本额。”或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加资本的总额。”这种解释很难把“资本积聚”同“资本积累”区分开来。因为资本积累也是剩余价值资本化,也意味着资本额的增大。其实,马克思在“资本积累”之外,又提出“资本积聚”这一概念,是有其特有的涵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劳务输出过程为案例,指出与通常的“流动”不同,东亚的跨国劳务是一个“劳工移植”的过程:劳工在家乡被“拔出”,直接移植入在海外被严格控制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文章分析了当前跨国劳工移植的成因、表现模式和社会后果,特别是它和当前国际资本主义内部结构性矛盾之间的联系.“劳工移植”意味着,跨国间的流动和联系确实在不断增强,但是流动和联系是在主权国家的严格控制下展开的,代表了“点对点”式的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新的全球性流动和联系,与旧的以民族国家主权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得到了和解,甚至彼此互相强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引发西方国家失业问题严重化,从根本讲这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反映。借助经济理论来解读此次危机及其失业问题,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定前提下,在经济运行层面对失业问题进行解读;马克思经济学则是从制度层面对资本积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对劳动控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这三个方面,考察资本主义的失业发生机制,因而更能揭示失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我们把资本积累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的唯一解释,事实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中,有着对失业的更丰富的论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形成失业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的专制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失衡;劳动力的计划配置可能成为解决失业的一种途径,这三个方面表明马克思对于失业有着一般和特殊两种理解,这证明失业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特性,不仅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