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由于人均GDP与灵活就业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增加灵活就业是提高人均GDP的重要途径;第二产业对增加灵活就业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产业对增加灵活就业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人口城市化水平对促进灵活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吸纳灵活就业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是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我国在土地保有环节征收的唯一税种。本文利用全国各省1995-2006年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GDP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收弹性的回归,发现各省份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收弹性各不相同,且东、中、西部各省份税收弹性的变化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物业税税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一、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现状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一般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来反映.所谓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程度,一般用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比来表示.天津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年度就业弹性虽然有较大波动,但总体来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详见表一、表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同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历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分析影响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相关措施,以及提高就业率水平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洪娟 《商场现代化》2007,(17):218-219
本文首先运用了1995年~2004年的数据,检验了秦皇岛GDP与就业人数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但就业弹性系数较小,然后对高经济增长率与低就业弹性并存的原因进行分析,即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就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城镇就业提高0.186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近几年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劳动时间弹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2011~2017年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相关就业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强于乡村;对东中西部相关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依次减弱.数字普惠金融对总体和城镇相关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而对乡村相关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就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城镇就业提高0.186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近几年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劳动时间弹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部分垄断性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相当突出,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等主要问题的分析,通过建立2000年以来财政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实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财政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提出要解决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的问题,就必须增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等劳动报酬收入所占的比例,相应减少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所占的比例;提出逐步提高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与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与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中国特色员工所有制股份公司与净收入分成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阳春 《商场现代化》2007,(25):348-349
<正>本文试图区分全国、城镇、乡村等多个地域层面,来考察民营经济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程度及其差异,进而为我国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提出对策建议。目前学界对民营经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李颖 《北方经贸》2007,(9):20-21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就业增长的事实,出现了奥肯定律在中国发生变异的假相,但若充分考虑隐性失业和潜在GDP的增长率等因素,可以判断该定律在中国仍然有效。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准确计算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因此,以奥肯定律衡量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不尽科学,应以就业弹性的变化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中国劳动就业结构特征的CGE模型,以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变化和中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为背景,设计不同的情景方案,模拟分析了中国出口变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实现0.088个百分点的非农就业增长。但出口就业效应相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和就业群体而言具有明显的差异,出口下降将导致纺织、制造业等部门就业人数的显著减少,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超过城镇就业。因为出口就业效应显著低于投资就业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劳动就业不仅在数量上经历了从大幅减少到显著增长的突变,同时在结构上也出现了从可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的转换。权衡劳动力比较优势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就业基数大、出口就业弹性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提高,实现就业的结构性均衡增长,应成为确保我国未来就业安全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4.
尽管SARS使中国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降到了6.5%,但中国还是全速走完了2003年,第四季度增长10.4%,全年GDP增长9.1%。中国继续成为全球转移生产设施的首选目的地,中国作为出口平台的实力促进了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尽管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总的就业在增加,2003年新增就业860万人。同时,进口增长40%,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且无法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本文根据1998—2011年常州市三大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各大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和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率,围绕常州市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对各产业的就业人数的作用进行分析,为发展相关产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利用498个4位代码的细分行业数据研究汇率调整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在扩展汇率调整对就业市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调整从要素密集度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市场的传导渠道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以及海关贸易数据构建人民币在行业层面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调整会对中国城市行业就业市场产生显著且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初级产品和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实际汇率调整对就业影响估计的显著性明显高于技术密集型行业,3类行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423、0.327、0.309;相对私营行业而言,外商投资行业的净就业水平对于实际汇率调整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GDP与就业总量以及增长率的分析,发现我国高速经济增长虽然带动了一定程度就业量的扩大,但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推动力,甚至在一定时期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挤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模型对我国1986年到2000年间的初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初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的产出弹性比初等的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的增长转化为GDP的比例小于初等教育的比例,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1999-2012年中国地级市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就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就业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以及潜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这种就业挤出效应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真实存在的,全国层面上静态挤出效应介于-0.03~-0.035之间,动态分析则显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连;(2)导致这种就业挤出效应的潜在机理,在于公共部门中劳动者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私营部门中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变化时通常是就业弹性较低部门挤出就业弹性较高部门的就业;(3)挤出效应既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市场繁荣时市场发展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萧条时社会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两部门的不同属性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辩证看待.适度挤出效应的存在对完善市场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益处,我们既要积极加快公共部门就业改革,促进市场化程度深入发展,又要避免过犹不及所可能导致的经济波动使社会就业秩序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