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景润 《中国市场》2004,(7):42-43
企业贷款困难,银行放款也困难.企业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让银行欲贷而不能.笔者以自己多年积累的放款经验来看,这看似缥缈却非常现实的贷款"核武器"其实只有两个字--诚信.  相似文献   

2.
<正> 企业贷款困难,银行放款也困难。企业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让银行欲贷而不能。笔者以自己多年积累的放款经验来看,这看似缥缈却非常现实的贷款“核武器”其实只有两个字——诚信。  相似文献   

3.
朱亚平 《商业时代》2006,(24):81-81,75
我国目前出现了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方面使农信社损失了大量的信贷资产,削弱了其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带来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农信社对企业贷款产生了“惜贷、“惧贷”心理,挫伤了其放贷的积极性,造成银企关系紧张,使企业“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二元代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从分析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形式着手,提出治理企业逃废债务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是指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致使金融机构的债权无法实现的行为。目前,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已是金融资产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以逃废国有商业银行债务为多。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但由于受各种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和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手法也在不断翻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意识的银行坏账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通过的《逃废银行债务客户名单管理办法》的规定。债务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被视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不经债权银行同意,以改制、重组、分立、合并、租赁、破产等方式悬空银行债权;通过非正常关联交易抽逃资金、转移利润、转移资产,致使银行债权被悬空;以转户和多头开户等方式,蓄意逃避债权银行对贷款的监督,使银行贷款本息无法收回;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信息、产权不清的担保,或恶意拒绝补办担保手续;不经债权银行同意,擅自处置银行债权的抵(质)押物,造成银行债权低(质)押悬空;隐瞒影响按期偿还银行债务的重要事项和重大财务变动情况,致使银行债权处于高风险状况;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已生效的法律文书,继续拖欠银行债务;不偿还债务又拒不签收银行催债文书;其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当前,受经济下行及和"两链"风险叠加等因素影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增多,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列举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主要形式及审计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7.
信贷市场中,企业获得贷款后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会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本文建立了银企博弈模型,得出银行可以将审核概率控制在一定阀值上。从而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激励契约,得出抵押物价值和贷款利率的最优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学文 《商业研究》2005,(13):172-17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已是不争事实,并成为其商业化改革的严重障碍,究其成因,根源就在于单一的国有产权制度。单一的国有产权会引发企业对银行权益的侵害、逃废银行债务、银行内控弱化,以及银行和企业内部的软约束、债权和债务意识的淡化等问题,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要从根本上避免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必须对单一的国有产权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萨仁图亚 《现代商业》2014,(15):169-170
笔者通过建立一个四时点模型分析了银行在企业存在资产置换道德风险情况下的最优对策选择问题,得出:银行在清算和债务再协商之间的选择取决于银行事中对企业监督所获得的关于企业投资项目收益的信息以及对企业进行清算的清算价值的大小,对企业进行清算并不总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10.
黄燕君  吕舟 《商业研究》2002,(18):56-58
改制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已成为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银行的进一步商业化改革未能使逃废债势头有所收敛。运用构建改制企业逃废债博弈模式 ,证明特定条件下的博弈导致银行“打官司”的威胁不可致信是问题的实质性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使银行在博弈过程中建立可信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从非对称信息理论看我国企业债务融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债务融资一般包括直接融资中的债权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文章以直接债权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为代表,由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来分析企业不同债务融资选择的经济学含义,指出在我国企业债务融资选择中存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结构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失衡;与资本市场债务融资相比。货币市场债务融资发展失衡;债券市场融资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资信程度,增强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信誉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存货质押融资是指融资企业(借款企业)将其所拥有的存货交给银行(贷款企业)指定的物流企业(第三方)保管,然后向银行申请贷款,获得融资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客观存在,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存在着多方博弈。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和项目成功率、银行的贷款利率和质押率,以及声誉价值等因素,针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分别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有限理性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并求解,结果表明:银行通过设置适当的贷款利率和质押率,可以有效控制中小借款企业的融资风险,促使其投资风险更小和收益更合理的项目,以实现满意的借款履约率;而减少核查成本、加大违约处罚,并且采取声誉价值与诚实奖励相结合的双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防范中小企业道德风险,促使其采取诚实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代理行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如何影响银行辛迪加的贷款结构;然后分析了不同规模和集中度的银行辛迪加贷款对银行解决企业财务困境和敲企业竹杠等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政策信息     
<正> 国家作出规定防止信贷损失 最近,国家对防止银行信贷资产损失作出三项规定:一、对转制企业的债务清偿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有关银行应按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和利息或与债务人重新签订贷款合同,对已造成的损失要由有关企业承担补偿责任。二、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在进行转制及债权、债务的产权变动和经营方式调整时,必须经银行、经贸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审批同意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营业执照。未经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一律不准冲销和冲减银行贷款本息。三、企业改制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化,要按有关原则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5.
企业重组是企业间资源的重新整合 ,由于操作中的不规范 ,近年来的企业重组中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 ,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实质性地参与企业重组全过程 ,主动地为企业重组提供金融服务 ,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规范行为 ,才能有效保全资产 ,提升企业价值 ,获得银企双赢。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界一直被破产欺诈的现象所困扰,银行对企业恶意逃废债务、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始终感到很无奈。而随着新《破产法》的实施,这一欺诈现象有所改变。并且,新《破产法》的实施对于银行在企业的债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企业管理者与银行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说明博弈双方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并求出其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7.
<正> 洪虎说,目前国有企业所负的债务主要是欠银行的贷款。国企所欠银行债务中有的确已成为不良债务,企业无力归还。这部分债务不清理,银行资金无法追回,造成银行损失。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企业不是独立法人,借债往往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解决国企负债可考虑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新规     
《中国对外贸易》2006,(3):17-18
新设股份制银行须引外资 地方政府禁入;七种行为不得申报出口退(免)税;九种行为被视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进口捐赠医疗器械须新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债务融资机构的快速发展,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开始急剧扩张,加之企业债务融资机构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特别是某些企业债务融资机构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挪用贷款问题层出不穷,银行面临的代偿性风险也在逐步累积,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对企业债务融资机构贷款风险监管进行研究,进而找出有效管理、缓释风险的融资模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贸导刊》2004,(21):34-35
(10月1—15日)一、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建立问责制。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10月10日联合发布通知 ,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重组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的责任追究问题。《通知》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责任追究工作 ,建立问责制 ,加强内部审计和稽核 ,对贷款发放、管理、处置、剥离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按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的原则 ,严肃查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严格按交接程序 ,相互配合做好不良资产剥离和接收工作 ,防止一剥了之 ,防止少数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债务 ,切实防范道德风险。《保险公司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