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后金融危机时代,正确规划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帮助战略性新兴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已成为加快发展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部委通知     
《中国科技投资》2011,(12):13-15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未来,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际化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包括生物产业在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产业领域之一,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在实现生物产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齐心合力促进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发展新兴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的需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价指标的分析,认为降低能耗强度和减排是产业价值实现的重点,开展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纺织产业为典型代表,探讨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投资》2012,(34):64-67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实施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兵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7.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对现行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的支柱型产业。当前,无锡市锡山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助推锡山经济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无锡市锡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快锡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重要选择,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借鉴国际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经验,梳理国内产业背景,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由此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大任务。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借此机会,我就在新形势下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这一问题,谈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提出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江西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带动作用是显著的。但由于全国各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下制订的,因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本文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了江西省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情况,明确了产业在中部和全国的发展地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尚处初步探索阶段,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有待甄选。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具有未知的、待发掘的特点,本文拟透过知识发现的视角,采用关联规则方法,根据筛选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识别模型,并以我国"长三角"地区各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进行了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特征,并且面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规模效应,成为该产业能否由幼稚期和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并最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本文利用A股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整体、产业分类、政策支持和产权性质的层面分别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是基于七大产业的研究揭示出,部分产业规模效应不显著,甚至呈现规模不经济;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相关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活动中,加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投入力度,重视民生类产业的投资,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模式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财政政策作用二重性在理论界探讨得很少,因此很难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建议.本文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微观财政政策两个范畴,然后分析了微观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微观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即应与市场机制运行规律相适应、与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辽宁在区位、产业基础、科研人才等方面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发展来看,作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依托于特定产业本身发展的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必争的特定产业,其发展壮大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重大机遇.现代金融体系只有将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中去,资本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金融业自身才会有竞争力和活力.同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金融共生的要求,因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为不同性质的单元主体,但两者符合共生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最为根本的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分享其发展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自身局限于传统产业的风险,以及激发自身的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陕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多重有利和不利条件。文章利用陕西2001-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新兴产业发展与固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和政策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陕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投融资水平、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创造有利政策环境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海洋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20年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保持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应紧紧把握未来20年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文章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出发,对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资金投入、建立产业集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应根据目标选择政策工具,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培育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