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做了多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在这一领域存在着制度缺失、资源匮乏、服务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影响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因素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长期照护的资金短缺、长期照护人员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法律保障体系等;建议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发展特色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高龄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元照护服务需求、提升照护服务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修订,构建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海市、青岛市、长春市和南通市四个试点城市获取301份失能老年人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市地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专业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推广智能化长期照护服务设施、完善长期照护服务监督机制和大力推进城乡长期照护服务均等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行列已达20年,近几年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老年失能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多,文章对2020—2100年间中国老年失能人口数量进行测算,发现老年失能人口数量沿着先增加,接着平缓增加,而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变化,并非是不断增多的。对照国际长期照护保险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国外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初始条件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快速增长的照护服务成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各国从注重机构照护逐渐转向注重家庭照护。因此,中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应该分阶段推进,优先建立长期照护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当前两项制度成熟定型后再大力发展长期照护福利制度,进而形成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应注重制度的探索和完善,如发展长期照护救助制度、积极维护家庭的照护功能、统一失能鉴定标准及培育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实地调查数据,从福利认同视角评价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缴费水平、 自评健康、 慢性病、 整体评价以及有门诊报销等显著影响农民对"新农合"的福利认同,而教育程度、 收入水平、 是否参与其他保险、 是否患过大病、 应住院未住院、 有住院报销和门诊住院报销经历等变量则不显著.这表明不同个体的不同经历既存在显著差异性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何在解决制约农民满意度福利认同的关键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获得感,目前的政策重点应是合理确定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新农合"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制度吸引力,推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天津市失能老人数量大幅增加,其照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结合天津市老龄委对失能老人的调研并实地走访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的基础上,分析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并对所需费用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解决失能老人高额护理费用问题,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强制性的、独立于其他险种之外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学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老年人自评健康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疾病和就医特征四个层面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差异。研究发现,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受到社会保障、收入、就医习惯等方面的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健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期护理服务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保障作用的核心要素。失能人员长期护理服务主要由家属提供,家属作为非正式照护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照护质量。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调查215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照护失能人员的非正式照护者,中度焦虑有43例(20.00%),重度焦虑有88例(40.93%),非正式照护者的焦虑程度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得出,可支配月收入、自评压力、培训情况及失能人员的服药种类是其焦虑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为更好地帮扶失能家庭,需建立部门协同的精准帮扶机制,完善规范化培训机制,强调社区主体作用,提供慢病用药上门服务,引导转变养老模式选择,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相似文献   

8.
基于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双模糊断点回归模型,在不同窗宽下实证研究了配偶退休对个人健康的溢出效应及家庭照料在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配偶退休显著提高了男性自评健康水平28%~44.3%,而显著降低了女性自评健康大约32%,影响机制是配偶退休后,丈夫得到更多配偶照料,妻子收入减少且加大了对丈夫的照料;配偶退休对男女心理健康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向影响,锻炼频率是主要影响机制;对男女患慢性病情况,配偶退休没有显著影响.政府应重视家庭照料对健康养老的作用,给予女性退休人员更多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教育,推出家庭体育锻炼计划;支持并鼓励男性低龄退休人员重返劳动力市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普及智慧养老.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镇化、少子化和独生子女化,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的农村老人认同居家养老服务,但又担心费用太高;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而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的需求不那么迫切;农村低龄老年人普遍不愿意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志愿者。为此,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制定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规划,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引导农村居家养老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其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多从个体社会地位、关系网络的角度展开,较少关注外在于个体的宏观社会结构、社会资源因素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与潜在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本文利用clds2014年的数据拟合多层次模型,考察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水平与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老年人在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社区特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存在着独立于个人因素的整体性影响,并对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现象产生弱化与强化两种调节机制。(1)社区阶层异质性的分化程度会影响健康水平。其中,社区社会经济地位会弱化健康不平等,而社区内部阶层异质性则会强化健康不平等。(2)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弱化健康不平等。因此,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着眼于中国的健康分层现象,采取社区层面的健康干预,尽可能地增加弱势群体的健康资本。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个体如何提高健康水平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对个体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给出解释,在使用因子分析构建健康投资综合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健康投资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投资可以显著增加自评健康水平、生理健康水平、短期健康水平、长期健康水平和综合健康水平.针对健康投资异质性分析的结果发现,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健康投资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更显著,40岁至60岁的年龄组健康投资对整体健康水平的影响是最大的,采用样本所在地区的财政状况和医疗机构数量的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模型验证了本文的结果,本文为解释健康投资和健康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的生计资本对其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要略高于农村老年人,不同类型的生计资本对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城乡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城镇老年人的影响更为突出.金融资本对城乡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女性老年人、当前时期有配偶的老年人以及认为养老靠自己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感较高.儿女数量越多,老年人生活幸福感越强.与同龄人相比,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生活幸福感越强.提高城乡老年人的生计资本质量对提升其生活幸福感并最终增进全民福祉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龄化和高龄化推动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以及引导社会服务市场发展的政策都存在供给不足现象:专业的养老机构以收住健康老人为主,大多数完全失能老人无法得到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供求存在"错位";因空巢家庭增加和中年女性人口相对减少,非正式的家庭养老也面临供给不足;社会养老服务市场没有发育,政策引导不足。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是建立老年长期照护制度的关键。为此,要通过社会化和产业化政策,培育社会养老服务市场,从而增加养老服务人员供给;长远来看,必须建立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以解决老年养老筹资问题;政府应对长期照护需求最强但给付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给予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老龄高龄化的发展使失能半失能群体数量剧增,给国家养老护理保障带来极大压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一道屏障.本文探讨了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医疗环境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激励作用.文章认为,受法律法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公众对其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制约,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面临发展困境.有必要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顶层制度战略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等维度促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武汉市376名老年人进行了心理浸6评,发现老年人具有孤独、抑郁、离退休综合症等主要心理问题,构建了老年人心理模式、生活模式和关怀模式,指出老年人心理上要适应身体衰退、角色转换、人际交往和死亡来临,生活上要兼顾工作、学习和交往,应形成“家庭关怀、社会关怀、临终关怀”的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长期照护保险在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待遇给付作为长期照护保险的核心环节,对满足给付对象的需求,提升长期照护保险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学者纷纷对待遇给付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给付对象的界定、给付方式的选择、给付标准的认定与给付内容的划分等方面,且在给付对象的界定、给付内容的划分上达成了共识,但在给付方式的选择与给付标准的认定方面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就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5%,表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肇庆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失能失智老人占托养老人的80%以上,但却在机构养老发展方面动力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肇庆市长期护理服务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长期照护保险缺位,导致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所以探究完善该保障体系对于破解大湾区乃至我国老龄化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科学合理地识别并管理老年人医疗服务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我国老年医疗保障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数据为样本,利用Heckman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影响,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基本医疗保障使老年人医疗支出显著增加;基本医疗保险中存在逆向选择,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吸烟和饮酒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概率显著降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道德风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民众创业不仅是农村减贫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鼓励的农民增收措施.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民众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收入、教育与医疗贫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民众创业对中国各省份的农村多维贫困存在显著的动态非线性影响效应.其中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阶段,民众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削减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个别指标不显著.但突破门限值达到较高阶段后,民众创业对农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的削减效应均显著增强.但在市场化程度的高区制,民众创业通过促进城镇医疗机构的发展,"挤出"农村医疗设施,加剧了农村医疗贫困.进一步发现生存型创业比机会型创业有更低门限值,且机会型创业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作用更突出.政府部门应采取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等多种措施鼓励民众创业,尤其是鼓励机会型创业,以发挥民众创业的减贫效应,这能较好地降低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SCL-90量表,以河北省唐山市某陶瓷厂292名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的自评生活满意度高于他评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