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开创出无数无尽,无奇不有的种种理论.人类的历史在杂多分殊的理论之间迂迥进退,人类的理性和感性也在人类自己不断建构理论和解构理论下崎岖演化.人性,特别是文化人性,和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性正义化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需求,是中西方文化优势互补的结果,是人性体系的内在均衡保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动力器",它具有降低国际经济运行成本功能。经济人性正义化全球认同的提升对构建和谐国际经济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崛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重温马斯洛的理论学说:健康人格理论、动机理论、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等,对于我们认识人性,丰富人性,选择人生参照,确立人生目标,憧憬未来人性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理论,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席勒所阐述的人的不自然、人性分裂、人性异化及审美救世主义等思想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席勒所揭示的、所批判的人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不但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突出.席勒的人性理论,在人类不断探寻解决自身问题的进程中,无疑给现代历史进程中生存的人的自我拯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几百万年来人类适应自然、不断进化、基因代代相传并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在后天与社会环境的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天性。人性主导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主导了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建立的一切政治、经济制度,所倡导的一切伦理道德规  相似文献   

6.
试论人性理论的探索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秀琴 《经济师》2004,(11):31-32
“人性”的探索是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 ,就是人性理论应用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发展表明 ,人们对人性理论的探索并不是目的 ,目的是如何运用人性理论去进行政治统治、经济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回顾历史 ,展望 2 1世纪人性理论的探索将继续发展 ,并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完整的经济人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厘清了经济人性的主客观判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客观、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非正义化经济人性的发挥程度;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符合正义化经济人性发展规律的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预测。可以说对资本主义经济人性非正义性的批判及对经济人性正义性发挥的期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作与发展的始终。挖掘与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济人性思想,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和指导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正确的人性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般的"生命个体"只是满足生存而活着,其生命系统处于"平衡态",它们只是在地球上"循环不已"的延续物种而已。但人类个体是"自为"存在的生命,它永不满足、永不停歇。人类发展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中,人性在发展中完善。究其实质,在于人性的无限欲望通过人类实践在其外化物上恰当地得以显现并被予以强化。考量似乎已经走远的金融风暴,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非平衡态"在虚拟经济时代凸显: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为此,洞察人性的理性制度设计必须促成人性系统"相对平衡态"的动态重建。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在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时,都或明确或隐喻地包含一种人性假定,即对人的本性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构建理论体系和经济学说,也同样或明确或隐喻地涉及人性假定。围绕着为什么要对人性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性假定的必要性,文章回顾与简评了自亚当.斯密发表他的经济学说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性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体会和思索。  相似文献   

10.
人性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就必须铸造合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人性。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并从中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人性化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虚拟人"假设及其管理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人类对其自身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本文从分析人性的发展历史开始,提出了人性的"符号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符号化"人性的变化特征,提出了"虚拟人"的管理人性假设,并具体探讨了"虚拟人"的管理特征和管理结构,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管理活动中的人性基础,"人性假设"概念的改观已经成为管理理念创新的逻辑前提,回顾历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结构和模式重新建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对其中有关"人性假设"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必将有助于人类最终实现效率和道德相互转化的符合人性的管理理想境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将人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新的观点又提出了"道德人"、"复合人"的假设,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也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笔者在总结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思想提出了"中庸人"的假设,力图完善人性假设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管理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调适具有必要性,应加强人性自我调适,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争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争论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注意。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争论的意义在于说明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无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什么,从而确定某种经济理论框架及范式。经济学中"人性假设"争论的焦点是人性假设只是得出某种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它将理论分析导入一种特定的"科学方法",从而导出科学的结论。人性假设争论的焦点,无法判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人性假设及其争论的发展,都只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定真理性。而人性假设的层次性,能使经济学家们在不同层面上发展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7.
赵晖 《经济师》2005,(10):154-155
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人性假设大致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发展阶段。每一种人性假设,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然亦有其局限性。我国管理理论应借鉴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重视和加强对人性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燕 《国外经济管理》2007,(1):13-18,48
管理是人的活动,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相互规定的表现。文中在对人性概念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人性假设的社会历史变迁,探讨评价了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角度与实质问题。在阐述分析企业所秉持的管理激励理念的社会人性基础的同时,论述说明管理激励理论与实践的演变过程,指出管理激励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实质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应以经济人性正义化为切入点,因为经济人性正义化体现企业个性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属性,是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证明,单一发挥经济人性只会偏离企业的社会责任。人性体系中道德人性的淡出已从根本上导致社会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经济人性正义化机制构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凌洁 《时代经贸》2007,(8Z):240-241,243
与传统的制度化的以物管理的方法相比较,人性管理在如今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应该说,人性管理从理论层面看,其意义和价值均不言而喻,但由于人们对人性管理中的“人性”没有准确的加以把握和控制,由此也导致了对人性管理本身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在企业人性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与实施者愿望不一致的结果。本文对人性管理的优越性和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实现人性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