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时候的我,任性,妄为.打碎了母亲陪嫁的细瓷花瓶,居然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母亲说,不赖我,都是咱家那只淘气的猫,把花瓶打碎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德国科学家做实验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助手要扫掉时,他忽然发现,这些碎片有一定规律。10~100克的碎片最少,1~10克的其次,0.1~1克的最多:最多的碎片数量约是中间数量的16倍,中间数量也约是最少数量的16倍。后来,他把这一发现运用于古董和陨石的修复上,为考古学和天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筐煤     
冬天来了,每年的冬天来临前,我都要为住在乡下的母亲买上一吨块煤,唯恐老人冻着。因为母亲的住房是在一条胡同的里端,任何车辆都无法进入,所以每次买煤都要把煤卸在胡同的外面,然后母亲再一个人用提筐一点点地把煤运到院内。那几年,我在外地工作,帮不了母亲的忙,我常常想,母亲提着的煤筐里是装不了多少煤的,那一吨煤她不知要搬多久!如今我调回老家的县城工作了,虽然还有十几里的路程,但偶尔抽点时间帮母亲做些杂活,还是比过去方便多了。  相似文献   

4.
学费     
八岁那年,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欢快地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但小学报名交费时的难言窘境让我刻骨铭心。要开学了,母亲小心地把省吃俭用下来的两三块钱交到我手里,让我报名时跟老师解释,家里实  相似文献   

5.
我十岁那年,父亲就逝世了。家庭的生活重担全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每天披着星星出,踏着月色归,忙忙碌碌。这忙碌只有一个目的,为我和妹妹上学筹集学费。 每年过了正月,母亲选择一个天空晴朗的日子,把早早发酵了一冬的鸡粪,平铺在屋前的场地。当太阳使鸡粪蒸发出缕缕迷蒙的白气时,母亲用竹耙一边翻晒,一边手搭凉棚看看天空的云彩:“明天不下雨,再晒一个日头就干了。”而后,母亲把晒成粉未状的鸡粪用畚箕装好挑到地  相似文献   

6.
花瓶的感悟     
看过一幅漫画,画中一个玲珑的花瓶被用作废纸篓。作为废纸篓,花瓶一点儿都不合格。因为它有一个瓶颈,随手扔掉的废纸很难进入里边,多数都堆在瓶口。这使我心灵产生震动:如果一个人被用到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岗位,不就跟这花瓶一样吗?定定神再想,我的心又是一次震动:其实一个花瓶,除了做摆设,还有什么用项呢?它能胜任的岗位太少了。当然,花瓶可以摆在人的案头、床头,成为爱物,如果它的经历再有一些不朽的故事,更可能价值连城。但在整个社会,花瓶的用处必定不多。它也经过炉的冶炼,也受过脱胎的痛苦,为什么它没有成为一个饭碗、一个茶杯呢?由此我…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我的母亲,我父亲一直以身体健壮著称,年轻的时候据说一棵400斤的树.他一个人就可以扛起。而我母亲可能是因为生了我之后.月子期间没养好.落下了病根.一直病怏快的,甚至在我的老家有“孵鸡娘”的绰号。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父亲的身体很少关注,似乎觉得他的健康是天经地义的。  相似文献   

8.
几天前读到一则故事:某人在家里收藏了一个珍贵的宋代花瓶,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花瓶竟然有一半悬在支架外面,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此人很生气,立即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盘查究竟是谁干的。正当大家争论不休、相互推诿的时候,一阵风吹来,花瓶捧了个粉碎。  相似文献   

9.
烧柴的记忆     
母亲离开我们的那天早上,锅灶里还燃着一根木柴,锅里还留着一碗面汤。母亲一辈子没有拖累我们,她离开我们的最后一顿饭,还是自己烧柴做。我把面汤用碗盛起来,母亲肯定是留着自己做午饭的,把母亲没有来得及刷的碗刷干净,没来得及熄灭的柴从锅灶里抽出来,我的眼泪早已无法控制了……  相似文献   

10.
"哇!真漂亮。"进门的客人都这么说,他们盯着的是那只插有花的花瓶,好像没把主人放在眼里。每每这样,爱人总是有难以言表的喜悦。花瓶放在客厅进门墙角处的花架上,近乎夸张的圆肚,细口,青花瓷般的质地,古典,有书卷味。这么抢眼的花瓶插上花能不让客人惊讶!要是这么漂亮的花瓶碰了一个拳头大的洞你一定会很伤心。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11.
陈亮 《金融博览》2011,(11):77-77
童年时,我喜欢跟在母亲的后面 紧紧抓住她的手 生怕一不小心,把自己走丢 少年时,我喜欢跑在母亲的前边 将母亲落得很远很远 也许是风筝为了挣脱束缚的线  相似文献   

12.
余平 《理财》2011,(6):6
前一段日子,一个证券公司的朋友极力推荐我买一只消息股,他信誓旦旦地说这只股票三个月内翻倍没问题,经不住诱惑,我从积蓄中拿出八万元准备买这只股票。母亲是个老股民,她劝我说消息股靠不住,我像是着了魔一般,根本听不进去母亲的劝告。最后母亲无奈地说:"你从没炒过股,连个股市账户都没有怎么买股票?干脆我帮你买下这只股票,赚了算你的,亏了算我的。"母亲的话很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67年我刚五岁时,有一次放学后我一个人拿着一枝圆珠笔和一张纸坐在教室里把黑板正上方、的毛主席像临摹下来了。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见后又喜又惊,赶忙对我说:“你画得像,但现在不能随意画。”母亲立即把我画的毛主席像藏起来。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茧手     
满润鹏 《深交所》2007,(10):51-53
上个月休探亲假,离深返乡;离开家乡六年没有回家了,在看到母亲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比我离开家的时候更显苍老,双鬓已经花白,鱼尾纹更深了。我们卸下行装,母亲开始无措地忙碌着,搂着多年未见的孙儿亲了又亲,忙不迭地为我们准备饭菜。晚上,坐在母亲的床前,和母亲唠着家常,我突然发现母亲的手上有几个硬硬的老茧,我握起母亲的手,细细地端详,母亲忙抽回手说没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战地花开     
不愿缠脚当了卫生兵我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河南洛阳冢头村。父亲是个瓦工,靠手艺赚些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里种地。那时候家乡经常闹土匪,土匪一来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抢光,我们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给姐姐裹了小脚,到给我裹的时候,我就白天裹上晚上拆开,后来母亲拿线给我缝上,我就用剪刀剪开。母亲经常为了裹脚的事打我,说不裹脚将来找不到婆家,我说我长大了当兵去啊,当兵不要小脚。  相似文献   

16.
生日的记忆     
小时候我家里穷,一家五口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母亲不得不每天打零工。那时,我常盼着过生日,因为这一天有由头让母亲煮一个鸡蛋给我吃。捧着滚烫的鸡蛋,我从左手抛到右手,舍不得放下。随着年纪的增大,我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只想着把书读好,早日为家里减轻负担。生日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不把它看成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母亲     
<正>一提到新中国崭新历史的翻开,我们中华儿女总是把中国共产党比喻为母亲。而回忆母亲诞生后的每一天、每一分、甚至每一秒,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我思想的野马也会立刻奔驰起来,特别是在母亲即将迎来90周年华诞的日子,内心更是充满了无以  相似文献   

18.
使命     
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把嗓门压得很低,但罗尔还是听清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卡拉还在,那么再过两个月,我又可以收到他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了!"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悲痛。"不要难过,我们还有罗尔这个儿子,他一样会送给你礼物的!"父亲安慰母亲说。  相似文献   

19.
回家     
雅园 《理财》2005,(2):92-92
母亲在三儿子家住了整整九年,今天,大儿子带着媳妇来北京接她回西北老家养老。站台上.三儿子一直无语.媳妇说请不了假,所以也没能赶来为母亲送行。三儿子为母亲调了一个临近车窗的位置,一切安顿好后才急急忙忙地下车。列车很快就启动了,母亲还是将脸贴近车窗,窗户是密封的,听不见母亲说啥.只见母亲不停地摆手让自己回去。  相似文献   

20.
母亲节那天     
樊华 《青海金融》2005,(6):64-64
上午在办公室里,同事说“:今天是母亲节。”“当我知道世界上还有个母亲节时,我的母亲早已去世了。”在对她说这话时,我内心顿生一种惆怅。我在想,要是母亲还活着,我会在母亲节这天赶回家,坐在她的身边,陪她说说话。如果不能回去,我一定会寄上一份“孝心”。中午回到家打开电视,中央10台正播放台湾女画家、散文家席慕蓉的散文《母亲的生日卡》片段。文章写的是席女士小时候给母亲送的生日卡,母亲一直把它悉心珍藏着,让她无比感动。由此使我想起,母亲活着时,每当我去信给她时,她非得让哥哥念上两三遍才行。之后,她又把信保存好,待我大姐和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