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概念的阐述,对土地利用制约因素和当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相应机制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其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利用主体行为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原因剖析,并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力机制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思路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理论,结合2000-2015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对深圳市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能够促进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从短期来看,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是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的直接原因,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湖南省土地利用特点,选取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10个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与GIS的青海省刚察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韦燕飞 《农业经济》2012,(5):104-105
通过系统分析法,据土地伦理利用观及其它相关理论,就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和谐的制约因素的分析,建立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和谐模式的运行机制.所构建的运行机制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土地制度、资金运营、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基于两期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环江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研究发现,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相关性,且这种关联性地域差异明显,受土地利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效应和干扰过程是不一样的,导致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过程、退化程度、退化群落特征有异,最终表现在恢复方式和恢复难度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权力、私权利的制约与保障展开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研究方法:理论性演绎分析和针对性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从公权力、私权利的制约与保障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结论:(1)公权力、私权利的制约与保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规划公权力与土地利用私权利的来源与依据、界限和范围、相互关系、冲突与救济等问题;(2)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规划公权力过于强势和土地利用私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3)未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中应加强人人关系协调尤其是权利的制约与保障等研究,实践中则应开展规划公权力的约束和土地利用私权利的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改进。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对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索性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人多地少或人均耕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对土地的投入和产业结构或用地结构的差异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殊矛盾性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1.
系统动力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处理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的系统问题,而土地利用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经济社会的、环境生态的因素相互作用。大庆市由于几十年来石油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针对上述情况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该地区的土地演变数据和经济发展影响土地变化的数据作为主导驱动力来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与土地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大庆地区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为大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矿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综合评价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本文首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包括利用效率、利用程度、动态潜力和可持续利用4个因素层在内的13个指标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先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全省9个市可划分为3个不同类型,其中福州、厦门市归为一类;莆田、泉州和漳州市归为一类;南平、宁德、三明和龙岩市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海门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对海门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据。寻求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浅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也相应不同。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率、地均投资强度以及开发区土地的发育程度和工业用地出让的市场化率,是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因素。为显现开发区复杂的土地利用状况和经济现象,对开发区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需设定多个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了黑龙江省级开发区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和哈尔滨松北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基础上,更好的与国家有关用地政策相衔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刚性标准,结合对其他开发区的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遥感数据资料,获得1995~200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数据;借助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TATISTICA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与经济相关的变量,探求该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是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FTT) suggests that reforestation may follow deforestation as a result of and interplay between chang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We develop a simplistic but empirically data driven land use transition agent-based modeling platform, interactive land use transition agent-based model (ILUTABM), that is able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land use patterns and link the forest transition to parcel-level heuristic-based land use decisions and ecosystem service (ES). The ILUTABM endogenously links landowners’ land use decisions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ES) provided by the lands by treating both lands and landowners as interacting agents. The ILUTABM simulates both the land use changes resulting from farmers’ decision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recursive effects of changing land uses on farmers’ decision behaviors. The ILUTABM i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at 30 m × 30 m spatial resolution using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 (NLCD) 1992, 2001 and 2006 across the western Missisquoi water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US with an estimated area of 283 square kilometers and 312 farmers farming on 16% of the total Missisquoi watershed area.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farmers’ land use decisions are made primarily based on their summed expected utilities and that impacts of exogenous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public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al/social reforms, on farmers’ expected utilitie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land use transi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ed lands. Monte Carlo experiments under six various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ES valuation scheme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ILUTABM. Goodness-of-fit measures confirm that the ILUTABM is able to reproduce 62% of the observed land use transitions. However,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observed land used transitions are more clustered than the simulated counterparts. We find that, when farmers value food provisioning Ecosystem Services (ES) more than other ES (e.g., soil and water regulation), deforestation is observed. However, when farmers value less food provisioning than other ES or they value food provisioning and other ES equally, the forest transition is observed. The ILUTABM advances the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FTT) framework by endogenizing the interactions of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a generalizable model that can be calibrated with empirical data.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在308km2—423km2,但从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看,实现200km2以内的腾退比较合适,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配合必要的政策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了适合内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内江市2008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内江市未来三年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针对内江市土地利用目前仍处于基本...  相似文献   

20.
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正确处理与自然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质量、国民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城市功能中的作用,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开发区发展方向的管理问题是目前一个受到学者极大关注的土地利用问题.通过针对开区域经济和管理结构的理论综述和针对国外企业园区和国内经济开发区进行比较研究,对开发区发展演化模型进行模拟,从而为开发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控和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