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发展历程的研究,将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产能过剩凸显期、产能过剩加剧期和产能过剩严重期。在发展历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在水泥、玻璃、化工、有色金属和多晶硅等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4.
5.
几年前,1吨钢利润接近1000元;去年底,降为1.6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吨钢利润一度低至0.4元左右。虽然人工等成本在持续增加,但目前的钢价却时光倒流,几乎回到了20年前。不少业内人士慨叹:沸腾的炼钢炉,正遭遇着持续的冰冻期。钢铁业无奈的背后是严重的产能过剩。201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产能 相似文献
6.
7.
近些年来,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国经济,不仅制约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给我国今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对产能过剩有较清晰的认识,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能过剩的含义、原因、后果及对策进行梳理,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部分行业产能出现非理性扩张,久而久之,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内的突出问题。本文对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国内外经济低迷的环境下,一些工业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从目前的情况看,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中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何湘宁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03-204
自2013年12月以来河北遭受严重雾霾天气的困扰,其中具有三高特性的钢铁产业的排放是重要因素。为实现经济转型,确保空气质量,中央要求河北压缩钢铁产能。本文分析了河北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及深层次原因,从宏观调控、政治因素、经济形势等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迈进天津冶金集团(以下简称天冶集团),仿佛走进了电视剧的场景。当几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映入眼里,酷似来到《潜伏》里的军统天津站;当天冶集团董事长罗凯声忆起散落在天津市区的冶炼厂时,又像照抄了《二十四城记》里那间老去的钢厂。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钢铁需求萎缩,以及前些年钢铁产业盲目投资,使钢铁产能迅速扩张,把钢铁产业的规模优势变成了落后产能,产能过剩情况愈加凸显.本文以宝钢股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宝钢股份的经营状况的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危机要求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其中就包括税收政策。通过改革当前税收模式、分税制体制;调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工业企业主要税种,影响企业生产、投资决策以及地方政府相关决策,形成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来,部分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再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需面对的突出问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对于电力供应、资源消耗、大气质量(如PM2.5)、水体污染等造成巨大压力或污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四大行业企业也十分关注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产能过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中国经济也告别了以前的短缺时代,由买方市场转入到了卖方市场。尤其是这一、两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面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首次出现产能过剩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中国的产能过剩做了客观性的评价,然后对其产生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最后进一步提出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控产举措收效甚微,拥有全国最大钢企和产能的河北堪称是一个缩影。“钢铁行业什么时候能好?我说永远好不了。”今年“两会”期间,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芳在代表团分组讨论中显得义愤填膺。让王义芳给出几乎是史上最悲观预测的,是河北乃至全国钢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现状。 相似文献
17.
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的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顽疾,在以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不足,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单一、低效,资源环境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竞争方式的同质性,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反复消长,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将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人才营造各得其所、大展其长的社会环境,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有数据显示,人才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趋势近年来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