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钱力  张轲 《商业研究》2023,(1):59-67
基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背景,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微观数据,构建Logit模型,考察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城镇劳动力流动会提升城镇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农村劳动力流动会缓解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城镇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在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与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分别起到“加剧”与“缓解”的作用,而城镇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收入差距状况下均会“加剧”居民相对贫困状况;收入差距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居民相对贫困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其缩小会达到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统劳动力流动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劳动力候鸟式流动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房租和房价的异质技能劳动力两期流动模型,用于分析城市住房成本对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理论推演发现:城市房租和房价的“剪刀差”导致了劳动力候鸟式流动,同时强化了劳动力技能特征的选择。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一期流入过程中,城市房租不会阻碍劳动力流入城市,从而不产生技能筛选效应;在劳动力二期定居过程中,城市房价会降低劳动力的定居意愿,且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出作用更强,进而产生技能筛选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入城市带来的收入改善通常能够覆盖房租支出,但流入城市后低技能劳动力由于难以承担购房负担从而形成候鸟式流动。城市房价对因就业流动、跨省流动和农业户口的低技能劳动力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实施“租购并举”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总体特征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本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对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作了效率分析和相关损益团体分析,并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主要因素。章最后提出,给予相关受损主体适当的经济补偿是消除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制度障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本文在西方的劳动迁移理论、国内现阶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指导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建立了一个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标地区较好机会所产生的拉力大于流出地区较差机会所产生的推力时,人们容易被吸引到预期工资报酬较高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中国东中西三地劳动力流动的状况,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内在原因。在区域就业分布上,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存在这明显的替代关系,东部地区的再工业化过程是中部地区就业萎缩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因素、规模经济因素和地区因素对劳动力的区域转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越大、人均收入越高的地区,劳动力流入越多,反之劳动力流出越多。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力市场完善的推动力,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包括社会观念转变难、社会保障供给滞后、制度因素和劳动者个人因素;从社会氛围、“三化联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四个方面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云南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问卷调查,分别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男性、家庭劳动力数量多、会汉语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外出流动时最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在外出流向上绝大多数都局限于省内流动。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本文依据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就业于重庆的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情况及重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现象。规模较大的回流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更有上升趋势。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体制政策的障碍以及外出劳动力的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扩大城镇就业机会,发展农业产业化,减少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关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定,从农民追求预期净收益现值最大化出发,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递归方法,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各影响因素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研究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率的滞后值、城乡实际收入差距、非农产值比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有正的影响,但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值偏小;城镇失业率、城乡消费支出比和农村工业化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有负的影响;制度变迁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也有一定程度但不显著的正影响。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应加强城乡联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从贫困缓解论、贫困加剧论以及不确定论三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分析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和改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收入维度上对农村贫困具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受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失的影响,外出务工在农户生活照料及社会保障等多维贫困上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甚至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把握好劳动力外出之度,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实现多维脱贫、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一体化及人口的剧增,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一个时代潮流。以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因素为出发点,从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及流出地的影响两个视角来分析阐述县域劳动力流动的变迁规律,以江苏昆山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改革户藉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4.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提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农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必须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民间投资,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5.
“刘易斯拐点”的迫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沿海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和全国大范围的加薪潮,使得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进入了高速工业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时期。用“刘易斯拐点”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含量、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和制定新的劳资关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股份制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劳资利益关系也就相应地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并呈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利益分享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等运行特征。宏观上,影响该种利益关系协调的因素主要包括产权结构、政府调节及工会协调,它们共同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及其发展态势。通过对股份制企业大量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充分验证了劳动者持股、工会协调、政府调节在股份制劳资利益关系中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对股份制企业劳资利益关系的协调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托达罗模型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证明: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也没有看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托达罗提出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模型,只是控制了城市人口不会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周玮  殷红卫  赵志霞 《江苏商论》2011,(12):133-136
背包客作为现代时尚而富于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群体,其自助、经济、灵活、便利的自由行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业界和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对黄山国内背包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影响背包客出游的推力因子主要有社交结友、自我价值、求新求奇和休闲放松,影响其出游的拉力因子主要有旅游费用经济、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地形象,进而为促进背包客市场良性循环和理性发展提出适宜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 SF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指数,通过可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程度的影响,发现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要比现有研究结论严重得多,工资扭曲程度呈加重态势;西北偏远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重,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轻;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劳动力市场分割将加剧工资扭曲程度。因此,逐步消除各省市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可有效缓解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