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那做官。子游运用礼乐教化民众,所以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前去,闻弦歌,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么小的城,还用礼乐教化?子游不服气,马上顶回:以前您说过,教化不分贵贱。孔子马上接受子游的批评,对学生们说,你们注意了,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话只是玩笑。 孔子曾经不喜欢两位学生。一是宰予(字子我),二是澹台灭明(字子羽)。宰予反对孔子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观点,认为影响学业和工作,一年就行了。孔子以为不孝,借他白天睡觉的事,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相似文献   

2.
《石油政工研究》2002,(2):58-59
今年是我党“转变作风年”。转变作风与道德修养、特 别是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德治”15章,都是讲执 政者的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可以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 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学习、借鉴的资料。 “德治”15章,主要观点是:领导的基础是群众的信 任。领导的机理是依靠人们的正义感、羞耻心、价值观,启 发、引导、教育,而不能靠强迫、震慑。领导的方法是领导者 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来影响群众,做民众的表率。孔子要求 执政者(今天说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先之、劳之、不倦”,就 是今天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欲速,无见小利”, 就是今天说的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搞短期行为;“孔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领导者的意志、目标,要靠礼 制来推行,要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要以诚信来履践。这些 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作风问题吗? 对古文化当然要批判地继承。古代“德治”、“刑治”、 “法治”,其实质全属于“人治”的范畴。当今的“法治”正是 反对“人治”的。但是,只要我们舍去“德治”的封建主义的 外壳,把它的合理的内核放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结构 中,它的历史精华便会重新闪现。  相似文献   

3.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争夺个人小利,就会损害全局利益,有违道德标准。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局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菁 《工业会计》2004,(1):24-25
储蓄获利少,人所共知。可老百姓有时不得不储蓄,对这点小利,还是得精打细算,否则有可能连这点小利也保不好,变成小小利。  相似文献   

5.
“予之,敌必取之”,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意思是与敌作战时,故意给敌人以小利,使敌贪利而动,为我所诱。示利诱敌,使敌见利忘害,陷于败境,是兵家孜孜以求的战胜之道。战争中敌我双方都着眼于夺利,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诱敌贪利,致其蠢蠢欲动,就能使敌不辨利之真伪,  相似文献   

6.
法治 德治     
近年有些学者对只有法治 德治才能使国家永保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作了不少论证。这就使我们想到:孔子说过,政者正也。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在此孔子把“政”解释为“正”、  相似文献   

7.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这句《贤文))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一个是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曾子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日勤三省”这句《贤文》的出处。“夜惕四知”出自杨震,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他在任东莱太守时,有一次路过山东的昌邑,他的学生王密在昌邑做县令。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非常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属下说:“暮夜无知者。”他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也?”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带着黄金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了。因此,“夜惕四知”也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8.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争夺个人小利,就会损害全局利益,有违道德标准.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局意识.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     
《现代班组》2008,(4):33-33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坚持自己的主见。"孔子认为,"和而不同"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最佳选择。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同时,他批判小人那种没有独立见解和没有创意的随波逐流的心态。有个故事讲,有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相谈融洽。主人向  相似文献   

10.
<正>“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争夺个人小利,就会损害全局利益,有违道德标准。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局意识。  相似文献   

11.
奚不为政     
《现代班组》2008,(7):33-33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你怎么不从政,怎么不做官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  相似文献   

12.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尽责。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是少有的。”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  相似文献   

13.
曲阜是圣城,因为孔子。自古以来,圣贤的子孙均可得到荫庇,显世扬名,可圣贤的先祖却经常被埋没不闻,就如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没有什么建树,但因为是孔子的儿子,就得以陪在圣贤的墓旁,千万人前去膜拜,献祭。甚至于孔鲤的儿子孔攸乃至世世代代孔氏子孙,无论愚贤,都能静享泗水之滨那一处风水宝地。仅仅是一代的距离,孔子的父亲叔梁就无法企及这样的待遇。  相似文献   

14.
马口三说     
说“舍得”“舍得”其中的奥妙,“舍”与“得”之间的辩证法,要数街头小饭馆老板理解透彻:“我肯把得人吃,人便把得我吃。”小本生意赚大钱,少不得抗争命运不惧坎坷的勇气,勤扒苦做不辞辛劳的硬气,诚挚待客不事欺瞒的和气,最顶用的只怕还是把握舍得不计小利的灵气。盘算舍得之际,当然会免不了带有铜臭之气,谁叫人本商家呢。商家炯炯的双眼,原是一对古钱。此乃商家虽有哲学头脑却成不了哲学家的根源。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舍是够舍的了,得不偿失,花的代价太大,这种亏本买卖做不得。但要套的倘不是狼,是一只祸害十里八…  相似文献   

15.
谢军 《董事会》2008,(4):76-77
在中小板块企业中,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强,第一人股糸会选择通过降低公词债务来规避他所承担的投资风险。人股东趋于保守的融资选择,叮能会偏离公司的最优融资结构,许对公刊价仳带来小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貌取人"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的是孔子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弟子(字子羽),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却以其外表判断其资质低下而忽略了他。但子羽从师学习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事权贵。后来子羽游学到长江流域,跟随他的弟子竟有三百余人,声誉极高,各诸侯国都传诵着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子路篇第二章记述了孔子的学生仲弓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大致意思是:仲弓做了季氏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他们小的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  相似文献   

18.
"予之,敌必取之",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意思是与敌作战时,故意给敌人以小利,使敌贪利而动,为我所诱.示利诱敌,使敌见利忘害,陷于败境,是兵家孜孜以求的战胜之道.战争中敌我双方都着眼于夺利,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诱敌贪利,致其蠢蠢欲动,就能使敌不辨利之真伪,不虞利中之害,乖乖地走向对手精心设计的死亡陷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如果剔除其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糟粕,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宝贵遗产仍然有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扩大教育范围,主张“有教无类”。孔子这里所说的“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异于华夏的民族。孔子力图用华夏文化教化其他民族,使夷狄之人确立礼仪,以西周文化一统天下。据《子罕》记载,孔子曾打算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人问他,“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回答说:  相似文献   

20.
宁向东 《IT经理世界》2012,(17):122-123
波特教授虽然与孔子远隔万水、相距千年,无法相提并论,但他的工作却像极了孔子,以劝说和建言为业。不同的是,孔子整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波特则风光至极,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和无数请求合影的崇拜者。同一职业,境遇如此不同,不由得让我们感叹时空差别的曼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