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清人高廷瑶《宦游纪略》中记有这样一则问答。巡抚钱培山向高廷瑶问官如何才为爱百姓,高廷瑶说:"必有一副爱之之心,必有一副爱之之力,无此心则抚摩噢咻(指关心百姓疾苦)无非沽名市惠(捞取实惠),是假之也,何有于民?有此心而才具精神不足赴所欲为(指躬行实践),亦徒虚此爱耳。故真爱百姓者,以实心行实政,废一不可也。"  相似文献   

2.
<正>《左传》载,郑国民众常到乡校议论朝政,郑国一些大夫认为此举不妥,建议主持国政的子产把乡校毁掉,子产不同意。于是,便发生了争论:"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论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相似文献   

3.
李翔 《中国石化》2007,(3):70-71
《孙子兵法》卷一《计篇》论及胜负之道时说:“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意思是说,两军对垒,观察五个要素,首先看上下是否同心同德,其次看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留侯论》中有一名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晁错伦》一文中也有一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知道古代的张良,能为没有交情的老人桥下拾履,老人认为此子可教,送他一部鬼谷兵书。又如韩信,能耐人嘲笑,不失有胯下之辱。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良相、名将。  相似文献   

5.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经验时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输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能用各种人才,项羽连一个范增也容不得,刘邦因而战胜项羽.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看到有的领导者政治立场坚定,也有能力,年富力强,就是容不得人,不论在哪儿工作,领导班子都弄得疙疙瘩瘩,七股八叉.结果本人功败,党的事业也受损失.这是现实的教训.古今领导实践都证明容人意识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那么容人意识应该有哪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6.
随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通才取胜”的趋势正在出现。所谓”通才”,是指既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又是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成就作过调查统计,发现很少是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而多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博士尖锐地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我们知道,“专”与“博”是构筑知识大厦纵横的两大“部件”,如果光“专”不“博”,这恰如把大厦建立在沙滩之上,势必有倒塌之虞。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此话透辟精当,发人深省。翻翻历史就会发现,大凡学有所成者多是从博览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的。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自述其成功之道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各类书籍和文章,他都口吟手披,“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夜以继日,兀兀穷年,最后在学业上取得辉煌成就。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也谈过自己的治学经验:“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  相似文献   

7.
《施工企业管理》2011,(4):91-91
【原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人,都有一种“吾不如”精神。所谓“吾不如”,是说“我不如某某”,或是“某某比我强”。这不仅仅是一种自谦之辞,而且也是于人于己的实事求是,是一种“自知庐山真面目”的表现。 汉高祖刘邦就曾公开承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相似文献   

9.
《管子·形势》云:“微邪者,大邪之所生。”《淮南子·人间训》中也强调:“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古人的这些观点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忽视细小的方面。因为“忽细事者祸必盈,轻小乱者亡必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一听见别人的牢骚就不高兴。这种对待“牢骚”的态度欠妥。 《晏子春秋谏纳篇下》曰:“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群众发些牢骚,说点怪话其实都是正常的。这说明群众还在关心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要改进就行。相反,如果整个单位 “鸦雀无声”,听不到一点牢骚和怨言,那就令人深思了。 唐太宗问魏征:“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魏征答曰:“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远疏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而不敢言,所以相…  相似文献   

11.
“师克在和”与“凝聚力”"师克在和"的军事思想当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凝聚力思想。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古之论战者,亦不全恃甲兵精锐,尤贵将士辑和。和,则一可当百;不和,虽有众弗能用也"。(《中...  相似文献   

12.
江兵 《武钢政工》2009,(11):30-31
“俭以养德,廉以立身”。廉洁从业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应具备的起码品德。“廉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毕竟人非圣贤。《韩非子,解老》日:“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  相似文献   

13.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相似文献   

14.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尽责。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是少有的。”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  相似文献   

15.
顺应市场与顺应本性江西上饶地区行署程建平种树与经济发展事殊理同。经济工作有其独有的规律性,产业发展有其独有的本性,离不开特有的自然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何在?水异也;一种产品在北方可以很快握成拳头,而在南方则长期小打小闹,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兼听众论”是明太祖朱元璋用人问题上的好见解之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与吏部官员谈论任官问题时说:“任官当取方正之士,而邪佞者去之。”吏部大臣说:“人之邪正,实亦难辩。”朱元璋说:“众人恶之,一人悦之,未必正也;众人悦之,一人恶之,未必邪也。盖出于众人为公论,出于一人为私意。然正人所为,治官事则不私其家,走公门则不私其利,当公法则不私其亲,邪人反是,此亦足辩”(《明太祖宝训·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毛泽东同志以建立新中国的实践证明了领导者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决策和用人。决策对于一个一把手来说,确实至关重要。而求贤用才,知人善任,又是一把手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古今中外有远见、有水平的领导者都懂得用人的重要,历史上每个开国皇帝无一不把举贤、用贤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明朝皇帝朱元津说:"才者,国之宝也。"汉高祖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有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 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除了启示干部公才能明察,廉才能生威,它同时还是一面镜 子,一把尺子。一个廉与一个公,正是中国百姓目前对干部的最大期望。有了廉与公,公务 员的威信与形象,在社会上才会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公生明,廉生威”,这则官箴可以说凝聚了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精华,它蕴含着朴素 的辩证法,是人们处理公共事物的永恒原则。立公倡廉是为政之本,这种“仁民爱物”、“ 修己以安人”的民本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19.
<正>《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亿说:“一切管理都是控制性的游戏。”虽是调侃,却也有几份道理。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控制,不失控。那么,在企业管理中,是“宽”一点“控制”得好还是“严”一点“控制”得好呢?这里面大有学问。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刑法颇重”,法正认为,连刘邦入秦也不过“约法三章”,宜“宽刑省法”。但诸葛亮不同意,他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至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汉之道,于斯著矣。”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可谓深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用重典来治乱世,当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个故事:鲁国有个男子独处,邻家有个寡妇独处,夜雨室坏,妇人来求托庇,男子闭户不纳。妇人说:“你何不学初下急呢?”男子说:“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我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这事被孔子知道了,赞叹道:“喜学柳下患者,莫如鲁男子!”以“生怀不乱”著称于世的古代真君子柳下惠,美女坐在怀里,却不胡思乱想,不干‘唯札”之事,确实难能可贵。而这位鲁男子能够审时度势,慎重处事,使自己避免“犯错误”,也是值得称赞的。首先,鲁男子很有些自知之明。从文中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在“思想修养”方面比不上柳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