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学教学集法学理论的讲授、法律思维的培养、司法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的育成为一体。法学课堂教学既要注意传播法律知识,又要注意法学技能的培养。保障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实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效果,设置反馈环节,细化考评制度,促进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如今,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时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学本科教育并不乐观,存在着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基本理论的探讨与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术缺失、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应加强本科阶段的法学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进行开设相关课程、改革法学本科学制年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齐荒  柴秋赢 《商》2015,(2):44
国家有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法律职业要求,提高法律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的法学院理应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法学基础理论与实务部门的有效结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然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课程顺序梯度设计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法律实务技巧专业性指导,实践教学中以输出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缺乏掌握法律前沿资讯的意识等诸多问题。希望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法学本科的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闫静 《消费导刊》2011,(7):154-155
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质量不高,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这要求我们寻找走出困境、优化高等法学教育的路径。首先应确定高等法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它应当以本科教育为主导,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得高等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又通晓某一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一定法律实务能力的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等教育理论认为:高等法学教育的根本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法律公民.本文通过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经历分析,并且比照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的方向,认为高等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法学专业作为路径,明确树立大学阶段的自我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如今,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学本科教育并不乐观,存在着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基本理论的探讨与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术缺失、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应加强本科阶段的法学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进行开设相关课程、改革法学本科学制年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的分层以及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教育的目标分别是通识教育、学术教育、职业教育,而不应以通过司法考试作为其目标。司法考试的部分内容需要纳入法学教育的环节,法学教育者须关注司法考试中部分试题答案所反映的基本观点,避免出现"知识即权力"的现象。为优化法学教育结构,我国宜取消法学非普通高校教育、专科教育及非正规教育;要求只有完成了正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者方可参加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应该减少选择题并加大主观题的考察力度,并且增加口试。  相似文献   

8.
《商》2016,(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观念、公平公正理念的深入人心,法庭辩论在庭审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当事人对辩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来看,其更加注重对法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从而导致法学毕业生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培养辩论型法律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辩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面对法庭上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的法律人"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以后的法学本科教育提供指引;有助于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填补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空缺,增加法律本科学子的就业率。因此,培养辩论型法律人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允许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挑战,法学教育已经无法回避司法考试这个大背景。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本质的对立关系,司法考试并不会影响法学教育,而是如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变迁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了矛盾之中。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其实是相辅相成并互为促进的,若想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对彼此进行改变,构建以法律基础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为导向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深厚法学修养与高素质法律人才倍出的司法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成为法学界及教育界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法学教育模式下,法科学生创新力适用性差、实务能力严重不足,法学教育同质化,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离.近年来,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法学教育界对法学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尝试,彰显出对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理论上,各界对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思考也逐渐形成了统一认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教育).笔者以为二者并不矛盾,而是法学教育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区别,我们的法学教育机构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在整个法学教育链条中的位置,以准确界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院校法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已任,其法学教学与一般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其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有其自身的规律以及特定的内容和目标。加强教材建设,矫正"模拟法庭"教学误区,开发诊所式教育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法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从事法律行业的法本人数比例比较低;理论学习的概括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都是法本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法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在传统的法学本科教学中,从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14门必修课加上若干专业选修课的组成模式,而忽视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较少考虑到学校自身具有的区位、学科方面的优势,而浪费一部分将法律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的机会。从培养应用型的法学专业人才的目的出发,以杭州具有的"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为出发点,可以对法学本科课程重新整合,建立一个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法、经济法、合同法等为组成的模块,一方面贴近生活,方便案例教学;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互联网+"对这一部分法学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所具有的知识理性与实践理性双重身份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法律实践理性培养在法学教育中缺位,使得中国法官职业化遭遇困难。法律实践理性包括思维理性与行为理性两个方面,是法官职业化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应将法律实践理性养成确定为法官职业培训目标,同时对法学院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法学家与法律家培养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4.
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我国可借鉴国外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先进经验,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快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即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化师资力量的培养,进行相关教材改进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多元化法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助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应重点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新闻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现代传媒发展需要的有竞争力的法律新闻职业人才。本文分析了法律新闻职业的技能特征,并针对现行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实现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新闻职业教育的统一、完善法律新闻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等建议。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新闻职业技能,在新闻报道中表现法律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法学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法学人才.我国的法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关注还不够。本文指出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学教育的基础,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必须明确不同层次意义上的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完全贴近市场的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也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打破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为特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来实现。中职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职教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科与后本科:法学教育的转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法律教育现在面临一个很严重的困境,即发展过头,攻读法律专业的人太多。据说法律院校已经超过了五百所,什么学校都设置法律系或者法学院。如此这般,最后的结果——民国的时候就发生过——将会很可怕,法律教育界自己不懂得节制,一味地只是扩大招生规模,名义上是多培养人才,实际上心中有着明显的经济动机,所谓教育产业化,想方设法把教育视为一种赚钱的途径,法律教育的品质逐渐下降,并危及法治建设本身,导致整个社会的巨大危机。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出路之一在于必须整合我们的法律教育模式,那就是,必须大规模压缩法学本科生以及法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法律硕士做成法律教育的主渠道。在这个基础上,强化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把法律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法治意识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