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益的大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首先是国有资产问题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大调整。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触及土地资源和利益分配问题。正如农村经济改革,最先改革的、以致每一阶段的改革都离不开土地问题。农业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投入——产出——分配诸方面关系,都与土地体制密切相关。无论包产到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规模经营等都与土地利用模式变革为基础。土地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这是农村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同样也应牢牢抓住土地管理体制这个根本环节。虽然,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讨论综述商春荣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模式,经济学家也在探索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现综述如下。一、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种观点1、对土地的所有权进行改...  相似文献   

3.
六省市农地流转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核心是土地。土地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勃兴,每一次发生在土地上的变革,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30年前,一次被称为大包干的壮烈之举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悄然发生,一场旨在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的变革由此从中国的农村兴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核心是土地。土地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勃兴,每一次发生在土地上的变革,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我国农业也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其产业发展已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等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环节上的突破与创新,标志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次新的、更高层次的变革与飞跃。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税费改革性质的改良性改革的性质有二种,一种是改良,一种是变革。农村税费改革是一种不彻底的制度改良。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设计预期,没有打算要从根本上对农村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而是想在保留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干群矛盾。二是回避了核心制度的变迁。从现在各地改革情况来看,由于没能及时推进其他核心制度.如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农村的改革正在从农业生产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已经诱发和酿育成为一场总体性、全局性的农村社会经济变革。充分认识和把握这场变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不仅要求我们注重变革的有形形态,而且更要注意变革的无形形态,以便充分地估计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两重性:有形变革和无形变革农村社会经济变革实际上具有两重形态:有形变革与无形变革。所谓有形变革,是指变革主体自  相似文献   

8.
陈明 《湖北经济》2003,(12):36-37,39
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深刻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确立新的税费制度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而且在于这场变革触及到了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将引起一系列农村制度的变迁。从新的税费制度运行的基础看,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与土地承包  相似文献   

9.
“农民现代化”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成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农村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使农村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当前要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的成果,提高家庭承包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首要的任务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把农民武装起来,只有农民现代化了,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本文通过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秀山县推行林权改革及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特色和成效进行简要分析,透视了林权改革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制约瓶颈,从而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探索建立农户万元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路,为深化林权改革、做活林下经济、助推农户万元增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土地制度,特别是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关系变革,都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但这一土地制度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之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等外部条件及环境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本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盘活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自由流转、合理配置和科学开发利用,是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新途径,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充分认识盘活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农村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盘活土地资源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关键。开发利用好集体、个人使用的土地资源,将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山林、耕地等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增强了农民的权属感,农民投入开发性生产的勇…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经济速度和结构的调整引起传统农村区域的巨大变革,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影响。土地是农民重要的财富,通过对江苏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数据的具体分析,总结当前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四大特征,进一步探究影响收入增加的制度因素、需求因素和素质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明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个角度,为新常态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制度改革历来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主线。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全新发展阶段,以分散、粗放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必要对现行制度安排进行适度调整,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变革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构建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先是确立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农民单一的土地个人产权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而且容易导致农民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农民很快又丧失了土地) ,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于是 ,通过合作制改造 ,形成了以人民公社形式存在的单一的土地集体产权制度。这种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对于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由此标志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土地是“三农”发展的核心要素,土地制度安排和利用方式是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农村社会进步的基本要件。改革开放之初,正是通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根本性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力一举获得极大解放和发展,城乡一体的市场化改革和对  相似文献   

17.
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极大阻碍了农民通过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甘肃现有的征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农地承包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甘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琢 《特区经济》1994,(4):7-10
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农村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已和农村现代化大趋势产生了种种矛盾.出路在哪里?广东南海从1993年开始,以改革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目标铺开了164个改革试点,推行以土地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是更具深远意义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的基本性生产资源和农村经济的基本要素。农村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而土地的核心问题又是土地制度问题。变革土地制度,特别是耕地制度,是人类社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符合国情的耕地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耕地利用效益和农村的生产关系,而且对整个  相似文献   

20.
一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的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