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温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相对指标法和生态可持续指数法对温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州市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表现出强不可持续性。据此,就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为温州市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3年的数据,应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达1.6421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为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含水生态足迹方法,在测度2005-2012年首都圈、长三角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首都圈和长三角生态足迹的水平及其变迁。结果发现,长三角除人均生态赤字之外,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效率均大于首都圈;在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两个指标上,首都圈内各省(市)的差距较之长三角更为悬殊,且省(市)际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长三角的省际差距则在逐年缩小。此外,对比中心城市的表现,北京市拉低了首都圈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而上海市则起到了拉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百灵 《企业导报》2011,(20):147-148
本文以内蒙古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为6.55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4.0121hm2/人,反映出人类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980-2009年的生态足迹较大,且始终存在生态赤字。运用PLS模型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发现: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常住人口等因素都对生态足迹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4):30-32
文章根据青岛市2013年的统计资料,对青岛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青岛市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18hm2,生态承载力0.515455hm2,总生态赤字为3.66hm2。人类活动严重超出了青岛的生态承载力,造成青岛人地矛盾严重,其中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最大,青岛目前以消耗资源存量作为发展的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29):45-4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14年喀纳斯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得出喀纳斯景区2014年各类型土地的生态占用情况,最後根据生态盈余看出喀纳斯景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喀纳斯人均生态足迹为11.729514,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56231,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而由于喀纳斯景区的生产性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提出只有相应减少生态足迹,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赤字状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依据宁夏和银川市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银川市的生态足迹作了定量分析。结果为银川市2005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2.271565公顷,表明银川市的生态发展不可持续。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进过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的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应用GM(1,1)模型对其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十年来耕地生态足迹逐年增加,其中区域耕地生态足迹的变化幅度比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变化幅度大;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其中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降幅较区域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降幅更加明显。耕地生态足迹与耕地承载力异向变化,加剧了生态赤字逐年加大的幅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及保持耕地产品地区间流动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测算的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测算生态压力指数(EPI)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计算2009年中原经济区各地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中原经济区范围内28个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内部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年中原经济区各市生态足迹均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普遍呈现生态赤字的状况;(2)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生态安全呈现三级阶梯的状况;(3)徐州市、许昌市和邯郸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相对较安全,开封市和襄阳市利用自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和谐.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应在强调粮食核心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态足迹供给的同时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具地方特色的、合理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可以这样来判断:当人类总的生态足迹小于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时,人类活动造成的资源消耗就可以被恢复;而当人类的生态足迹大于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时。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就超过极限,这时人类就将面临灾难。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天津市生态足迹研究中,计算得知全市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12公顷/人和0.33公顷/人,生态赤字高达1.79公顷/人,因此在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能源和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措施;在石家庄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评价了其2001年~2005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在2001年处于病态,在后4年内处于亚健康状态。规划中提出了使生态系统向着健康有利方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企业导报》2014,(1):68-69
生态足迹的概念自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在生态足迹的研究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论文发表。本文基于国内学者对生态足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生态足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生态足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基于科斯定理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水足迹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通过比较流域上、下游地区的水足迹和实际可用水量,判断生态盈亏状态。然后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下游地区应向上游地区支付16.07亿元的生态补偿额,并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进一步分配,得到下游地区的西安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5.09亿元、6.05亿元,渭南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2.25亿元、2.68亿元。该结果既可弥补生态盈余区域的水资源价值,又充分考虑了生态赤字区域的补偿能力,有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实现生态资源的永久保护,同时也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理论在长株潭城市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其生态安全是指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为研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于研究全球或一个较大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很好的可行性思路.但是,我们研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而具体到生态安全时,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长株潭生态安全研究与评价时遇到了困难,如果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这能更真实地反映长株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刘燕  刘弘 《民营科技》2008,(3):114-114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重庆市2005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量与其生态承栽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该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本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等相关指标对湖南省近10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湖南省生态压力及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确定该地区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8.
黄华 《价值工程》2014,(20):165-166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敏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2007年忠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为基础,计算并分析了忠县2007-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忠县的土地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对生态足迹理论的"空间互斥性"假设提出质疑,并阐述其局限性。结合当前都市农业、建成环境光伏一体化等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新形式,提出打破"空间互斥性"的方法:置换与叠加。以天津市为例,分别计算空间"互斥"与"兼容"两种前提下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探讨打破"空间互斥性"假设对既有城市生态足迹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空间兼容后天津市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提高了约63.5%,生态赤字缩小了约12.4%。"空间兼容性"实质是对城市的绿色生产性复垦,将应对资源短缺的着眼点由节流转向开源,以更好地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卞利花  丁生喜 《价值工程》2015,(11):218-22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2009~2012年生态足迹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青海省重点开发的26个区域在生态足迹方面差异极大。因此,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