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绵延性和鲜明的扩散性,它深深地扩散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状态、道德情操之中,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其许多精华,仍可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提供智慧和启迪: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第二,“立德立功”与“以义制利”,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第三,用“普遍和谐”与“知人善任”的观念培养人才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何以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是理论的自觉与实践的自觉的有机统一。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成功地开掘其现代意义的理性前提;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已到了不是限大限小。而是限制的时代了!建立汽车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中国民族性格的转型、有赖于社会价值的重新确立、有赖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再次去伪存真。因为对文化的误读而导致中国车主行车道德的缺失是中国汽车无文化的悲哀。如果给你一辆汽车,让你“撬动”中国汽车文化。你能找到支点吗?等待中国汽车文化的破茧之日。我们要痛并从容着。  相似文献   

4.
盖哲 《魅力中国》2014,(13):12-12
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正能量。而近年来河南出现的见义勇为青年群体,弘扬的正是中国精神,散发的正是中国正能量。这一群体大多是在市场经淹大潮中奔生活、求发展、无权无势的“草根英雄”;这一群体的壮举彰显的是人之良知善性,传承的是重义轻利的道德文化基因。表现的是“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群体源于“人之向善”的本性和社会公众对“良知良心”的守望;这一群体精神的弘扬也是凝聚正能量、共圆中国梦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李皓月 《理论观察》2008,(1):130-13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文坛出现通俗文学,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塑造一系列英雄人物、“民族平等,以人为本、和平共处”原则等等,以及这一原则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种确立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形象,但同时大力批判民族独裁主义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今天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6.
徐渊 《新西部(上)》2007,(9X):224-226
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被学界以经典命名。金庸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多,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继承中创新;二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创作的根本;三是对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这对出现于新世纪之初的“大陆新武侠”而言,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大陆新武侠”若要取得比目前更大的成就,并担当起使武侠小说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继续发展、繁荣的重任,需要向金庸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多加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背景的不同影响着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依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在道德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两大基本内容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道德文化霸权化的形势下,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基本内容的民族特征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柴阳 《魅力中国》2011,(7):272-273
在我国大多人口较少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人口规模如此小的一个族群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维持下来,必定具有其特别的价值。因此,本文以锡伯族文化为例,研究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状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诗经>的民族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理、经济、哲学、制度、宗教、心理、美学等各个层面对《诗经》的民族文化背景做了分析 ,并得出结论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化育了《诗经》这部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作。《诗经》是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上结出的硕果 ,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 ,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困惑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认识上存在的错误,提出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对外来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返本开新的中国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经济》2009,(9):67-67
2009年7月1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六届中国清新文化研讨会暨第四届清新文化盛典在北京拉开序幕,盛典的的主题是正本清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励志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清新文化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新理念,其特点是”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综合古典与现代的精华,用古典打造现代。发扬淳朴清新之风。包括清新文学、书画、摄影、歌舞、戏曲、企业文化等。很多艺术家、传媒人、文学家、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彭春艳 《魅力中国》2010,(3):201-201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约束,和谐统一,稳定,理念的一致性等传统的文化特征明显地反映为现代企业文化特征,并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关于“知耻”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思想,几乎在各民族的典籍和口传文化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无数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故事传说等。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耻之心和道德理念,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和世代传承的做人标准和伦理准则,连刚离开襁褓,  相似文献   

14.
童思思 《魅力中国》2013,(23):381-382
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和谐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一.“和”有整体和谐的价值指向。第二,“和”是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法则。第三,“和”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保持中和的状态。第四,仁爱之心是和谐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石迪 《新西部(上)》2007,(3X):181-181,189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在摒弃现代化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寻根之路”,从《马桥词典》、《暗示》到《山南水北》,虽然他已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从精神内涵上,他仍然在跋山涉水,在“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忧虑和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唤醒了长时间笼罩中国民众的沉睡心理。而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则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种反传统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反映出了他强烈的爱憎情感,对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更是被深刻地表达。也正是在这种新与旧的文化冲突中,鲁迅先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情结,从而使《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罗霞 《魅力中国》2014,(9):95-95
作为要与国际接轨形成中国风的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中国风的设计才能真正走上“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郝世英 《魅力中国》2013,(17):120-120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家庭道德伦理思想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儒家学说主张家庭和睦,而维系这种亲和关系靠得是家族威望、家长权威下的孝悌观。这种思想极具代表性地体现在中国的四合院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儒家特色的民居习俗文化,探讨传统民居中蕴涵的儒家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金凤 《发展》2009,(6):84-84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相应的经济文化,其形成的途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的市场经济文化。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当代市场经济文化价值的共性。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国“复关”和“入世”的过程使中国过去一些不良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文化逐步形成。“入世”后上述过程将加速,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走向世界,对全球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