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云南铜矿底本银制度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云南巡抚刘藻奏请实行。实行之初仅限于汤丹、大水、碌碌三矿。政府根据各厂的生产规模,预先借给各厂一个季度生产所需银两。乾隆三十六年,清政府将底本银制度扩大到云南各铜厂,预借底本银数量由原来的一季度减少为二个月,所借底本银按40个月扣收还清。  相似文献   

2.
为巩固统治,清王朝根据江南地区河网密布的现实交通环境设立了水驿。水驿多临河而建,借助驿路勾连,呈现出"三段一环"的分布格局,且与其所具有的建设交通网络、传递文报、递送公务人员与外使朝贡、调防军队、运输饷银、发展地区经济等六大功能紧密相连。从江南水驿的设置入手,梳理江南地区水驿驿路,并探析水驿分布格局,进而解读江南水驿的功能,可以再现清王朝在江南区域驿传机构的原貌。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贵州农村集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集市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集市贸易十分活跃,一些集市还成为地区性的商品集散市场,集市的开市频率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地形特征、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等条件影响,各区域集市在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集市密度等方面都存着较大差异。与同期其他省区相比较,清代贵州农村集市的发育水平只是到清末才基本达到了其他省份清中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前期云南铜矿业空前繁荣,为解决铜矿的大量外运问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高度重视交通建设,兴修了一系列的水、陆通道,促进了云南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江南棉布市场价格及民谚的分析,认为清代江南棉市市场形成了一种大致平均的价格,农民织布出现了收益平均化的趋势,这是棉布市场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汉口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埠际贸易十分发达。因应于这一地位,汉口的典当、银钱、票号等传统金融业非常活跃,是我国传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伴随商业繁荣发展,汉口的金融服务业务不断扩展,从典当业之动产抵押借贷,到钱庄、票号的信用借贷;从单纯的银钱兑换,到存放款、发行钱票、庄票;从本地汇划,到异地汇兑等等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有助于开埠后中国金融业的混合制度变迁与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清代江西商人大规模入湖南,不论是商业都会,还是穷僻的小县城,甚至是乡野小集镇,到处都有江西商人经营其间,形成"自城邑市镇达乎山陬,列肆以取利者,皆江右人"的局面。江西人在湘营商,出现人数众多、遍布湖湘,财力雄厚、称雄商界,行业庞杂、覆盖面广,名店字号、数代传承的特点,形成了湖南商业"无江西不成市场"的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8.
兵米是清代田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留支放各省兵粮。广东省的兵米分为屯米、民米两部分,民米中的绝大部分是清初由条鞭银改征本色而来的改征米。雍正年间以后,广东省绝大多数州县都以折色形式征收兵米,并且折价不断上涨。支放兵粮时则以较低价格折色支放,或者由州县官按市场价采买本色米粮再行支放,收放价格间的差额成为地方政府的额外财政收入来源。虽然雍正以后朝廷历次下令整顿兵米折价浮收的问题,但直到同治五、六两年,广东巡抚蒋益澧才真正题定各州县民米折价,而此时广东省兵米折价数额已高至与地丁银定额相当,且大致为地丁银实际征收额的一半。  相似文献   

9.
清代滇铜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其产量众说纷纭,学界接受的只是一个概数。本文以清代档案中滇铜历年奏销数据为基础,整理、推算出康熙六十年(1721)至咸丰三年(1853)共133年中119个年份的滇铜产量,指出其最高年产量达到1 466.98万斤,年均产量为969.5万斤,并归纳了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滇铜产量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罗畅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2):F0002-F0002
随着两套清代粮价资料的公开发行,国内外掀起了新一轮的粮价研究热潮。本文以清代官方奏报的粮价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乾隆朝长江流域的粮价分析,探究了乾隆朝长江流域粮价波动的原斟及粮食市场的整合情况。  相似文献   

11.
清代土地关系新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如何认识这一新变化,我觉得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重视经纬研究,即既要重视纵向研究,又要重视横向研究,不要割断历史;二是立新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唯物观的发展规律;三是论证要有丰富的材料作基础,不要拔高个别事例。研究经济史既要有一叶见秋敏感性,又要防止一叶障目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杀虎口、张家口、左翼、右翼和山海关等小差税关的关税盈余不经户部稽核,须直接解送内务府,成为固定的皇室特供。本文在大致梳理清代小差税关诸项皇室特供的基础上,对其径解皇室关税盈余总和的波动情形及相应历史归因进行了剖析,一方面基本呈现出各小差税关对于皇室财政贡献的历史演进,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了北部边疆商品流通与皇室财政之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13.
清代矿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与矿业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而国家矿业监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矿厂奏销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为国家矿业监管提供了矿业产销动态信息,便于政府进行适时调节和控制,促进矿业发展,满足国家资源需求。因此,本文对清代矿厂奏销制度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丰富对清代国家矿业监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钱作为一种极具特点的地域性货币,最早来源于明末“行钱之地”所用的旧小实钱,其行用范围包含直隶东部26县、奉天全境、吉林大部分地区、黑龙江、蒙古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东钱称谓在民间形成较早,而官方称为“小数钱”。经过不断发展,东钱最终确立了制钱165文左右兑换小数钱1000文的比价定制或惯例。从货币性质角度看,东钱的表现形式多样,短陌形式的虚拟钱法、纸券形式的官私凭帖、纸币钱票等不仅并存行用,还存在所谓制钱形式的“东钱”,需要仔细甄别和区分。  相似文献   

15.
清代城市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华北、江南等地区以及运河、长江流域,而对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城乡经济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以重要商品的流通为主线,考察中原地区的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制度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清代陕西各县牙人与牙行设置,牙税征收及牙税税额等问题,初步分析了清代陕西各县商业行业种类与地区分布情况,辨析了牙税税额及其内涵,由此考察了清代陕西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阐明其与地区交通、产业结构的关系,指出清代陕西商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表现非常典型。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云南商人资本的构成中,主要包括来自于商人的自有资本及部分向他人的借贷资本。此外,来自各级官吏和官府的资财以及来自华侨的投资则成为外力驱使下资本构成中新的内容。商人资本的经营则以独资、合资和合伙方式为主。但随着近代商业的初步发展,已出现了新兴的近代商业组织——公司。与此同时,一些新式商业经营方式也得以采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中"更田"、"更地"等"更~"说法十分常见,弄清楚其含义,将有助于正确解读该批文契。本文主要依据文契中出现的"更~"与"众~"及"采~"异文现象,认为"更~"与"众~"或"采~"所指相同,即用以指称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地、山或屋等,因而"更田"与"更名田"无关,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更地"也不是指"屯更地",它指的是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地。  相似文献   

19.
祁门县二十二都二图四甲王鼎盛户实征册始于雍正六年(1728),迄于咸丰九年(1859),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这批实征册详细记载了王鼎盛户业户在此期间的土地买卖、分家析产等土地推收活动,较为细致地展示出清代乡村地权分配的实际形态,反映出地权分配变化会导致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揭示了土地买卖周期与土地市场供求、诸子均分与土地流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农业发展是历史研究,或者更确切地说,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譬如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被视为推升英格兰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前近代社会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农业在其福利和税收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所谓传统学派的学者试图对农业总产出进行量化。随着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另一种学派,着重研究农业变动的社会和文化涵义。不过,传统学派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农业的定量研究同样是许多大讨论的基础。譬如最近兴起的大分流讨论,即针对18至19世纪中国相对于西欧的经济地位,其中农业部门增长或衰退的争论便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史志宏研究员在其《清代农业生产指标的估计》一文中,对清代中国农业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化的收集和分析,堪称这一领域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必将对农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