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总量的相对下降,巨大的军费开支、难以缩小的财政赤字、自我变革能力的弱化阻碍着其重新振兴,其政府的国内治理能力下降。相应地,美国的软实力不断下降和所主张的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也在减弱。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已是一个客观趋势。作为世界唯一霸权,处在实力下行过程中的美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下,理论框架和议题设置完全由西方决定,这类问题往往被遮蔽掉了。处在国力上升中的中国,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如不能设置自己的议题,而只顺着西方设置的议题研究,将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也难以争取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浩 《魅力中国》2010,(20):60-6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成了冷战后美国“一家独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之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一超多强”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大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一现实变化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均势理论的争论。当前有关这一理论的批判、修正以及辩护观点都存在理论或经验上的缺陷。作者从结构变化入手,以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等三个因素解释了当前其他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的现象,并且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理论生长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大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一现实变化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均势理论的争论。当前有关这一理论的批判、修正以及辩护观点都存在理论或经验上的缺陷。作者从结构变化入手,以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等三个因素解释了当前其他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的现象,并且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理论生长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对超级大国美国来说,实力乃是奠定其霸主地位的保证及依据,其重要性当然更是无与伦比。实力包含两种因素:柔力或称软权力(soft power)与刚力或称硬权力(hardpower)。所谓柔力是指“通过吸引而不是强迫或收买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富于魅力的文化、政治理念及政策”(约瑟夫·奈)。刚力则是通过武力及各种其他强迫手段实现自身目的之能力。军事、经济实力是刚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及政治中,柔力与刚力的重大差别在于前者强调同他国合作及外交的合法性,而后者侧…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的国际关系格局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结构之间不平衡加剧,主要是由于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消长。在2008年至今中国的崛起和全球经济危机的作用更是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有些学者面对中关欧在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平等对话和合作的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的显著增强的态势提出了G2的想法.G2意指中国和美国可以共同领导世界。这个观点主要提升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角色地位.强调当前中国应该与美国进行平等的战略合作并一同在世界重大议题(政治或者经济等问题)上成为重要的决策者。由于这个理论的基础在于对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判断.那么我们要论证这个理论的真伪就需要将中关实力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际安全中的重要议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如何影响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具体就转移视线战争而言,国家会选择对何种实力水平的对手挑起冲突来转移内部风险仍存在分歧:如若对弱国挑起冲突,并不能起到凝聚国内民众的作用;若挑战强国,又会面临冲突失败或冲突升级的风险。这种选择困境导致理论的碎片化和实证结果的冲突,因此需要纳入更加细致的情境框定系统以理解内外冲突关联中国家实力对比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将冲突对象选择过程置于不同国内危机烈度的情境下,作者构建了一个在实力维度上的冲突对象选择理论,发现国内危机烈度不仅重塑决策者对于不同实力对手的偏好,也限制了其策略选择的能力。国内危机烈度越高,决策者越不会轻易对实力弱小的对手挑起冲突,反而倾向于挑衅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这既详细区分了国家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在冲突决策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又进一步突显了特殊情境对策略选择正当性的重塑。运用统计方法对1920—2000年跨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关注的国内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伴随全球化的深入,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动深刻影响财富在全球的生产与分配,进而影响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而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作者首先梳理了知识产权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进程,随后概括了国际关系学者对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的四个方面——知识产权与国内利益集团、知识产权与国际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与国际制度、知识产权与全球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提出尽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际关系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议题不够深入,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经验研究缺乏多样性,中国学者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仍以消费西方知识和技术为主的中国而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冷战的结束为美国学者研究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研究内容上 ,无论是在历史研究领域 ,还是在问题研究领域 ,学者们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在研究模式上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研究成果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化。综合、客观地看待这些情况 ,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美国对华决策的国内背景。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人权规范建设是世界政治的重要议题。对于国家建设人权规范的动机,以往理论大都局限于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设定这些国家是人权规范的主要推动者,而民主体制及政治文化则是推动规范建设的深层动力。然而,历史研究发现,一些在国际社会中居于相对边缘位置的大国在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其中不少国家并不具备西方民主体制与政治传统。它们倡导人权规范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何处?国际关系的已有研究并不能给予解释。有鉴于此,作者引入心理学的社会身份理论,结合国际关系学科有关"承认政治"的已有讨论,论证国家对于自我积极身份的社会承认要求是其推动人权规范建设的重要动机。国家追求积极身份的策略互动过程影响和推动了人权规范变迁。通过比较案例检验,作者发现身份追求的强弱确实是影响国家建设人权规范动机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非西方大国的实践,同时也能解释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具有比现有理论更为广泛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11月,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北京国际关系研究生论坛上,有关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随着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上升,学界和政界都在呼唤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笔者以为,国际关系理论本身是没有国家性的,因此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理论大理论范式具有无政府状态假设、科学理性范式、见物不见人等三大明显的缺陷,适合西方但未必适合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问题。从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华夏体系来看,用这三大范式进行理论解释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华夏体系也是一个无政府结构,但这是一个有权威的、等级特别明显的结构;与用安全解释大国崛起的西方观点不同,华夏体系中出现的霸权国家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安全问题存在;西方的均势理论似乎特别不适合华夏体系中秦国战胜六国联盟的历史。华夏体系各国的人员、商品、思想的流动和开放程度都很高,也通过频繁的盟会产生了一些共有的国际规范和规则,但这种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又是十分有限的、不可靠的,齐国霸权、晋国霸权、魏国霸权之后,这种合作都没能持续下去。华夏体系中的那些华夏国家也的确有一个身份问题。但身份的认同不如建构主义所说的有那样大的作用。所以,应把这三大范式从普遍性的理论研究范式还原成西方特色的理论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受到实证主义和美式方法论幽灵的威胁。如果这个幽灵得逞,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将不过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苍白的翻版而已。更有甚者,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与为数甚少的美国学者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学者对话的能力将受到极大局限,而美国学者也缺乏与非美国学者进行对话的兴趣。一些在美国受训的中国学者强调,那种与美国式的形式建模法密切相关的实证主义和方法论胜过其他方法,因而必须为中国学界所采用。这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作者主张国际关系学采取反思主义研究法,拒绝国际关系研究中实证主义的谬误和美式的科学主张,并呼吁中国学者不要着迷于美国学界的资金能力和慷慨大度,而要认识到美国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还有更令人感兴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国际组织》与《国际研究季刊》两家代表性学刊在1997~2006年期间刊发的论文为考察文本,作者将这些文本纳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个理论范式之中,以其为线索剖析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分别表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改进并得到了一定发展,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延展。作者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知识传统出现彼此深化与融合、国际关系分析层次重新回落、理性选择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我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而美国模式塑造的强大的美国影响力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