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历史阶段,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及其研究困境,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政策导引,可以进一步扫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域,提出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流入地城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和不断拓展流出地乡村政府福利性政策输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路径发展设计,以强化该群体在融城和归乡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2.
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景象。农民工返乡创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也需要政府通过创业政策体系构建为其提供相对安全、宽松的创业环境。文章首先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然后结合农民工创业难题,就如何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扶持体系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回流现象,是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民工潮”后我国产生的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现象是受多种社会问题和经济形势甚至是政策偏好影响产生的。本文探究现阶段我国中部各地区外出农民工回流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种影响,对外出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各种政策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并站在政府角度,对外出农民工回流问题提出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住房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10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在流入地住房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收入对其住房消费影响较大,在老家的收入对其住房消费影响不显著,但农民工在老家有住房对其在流入地的住房消费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代表人口规模、住房价格等地域因素的流入地城市行政级别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影响较大;农民工家庭食品消费、子女教育等非住房支出对其住房消费影响较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住房消费影响显著但作用有限。本文认为,解决中国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增加农民工收入,完善包括养老、教育、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助于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统筹城乡,并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的深度市民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本权利的获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地方政府。但由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导致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在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深度不足。本文基于边限检验方法分析财政分权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深度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农民工深度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问题牵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逐渐完善,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政府、法律与制度、社区、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支持等在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082名重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的调查分析和重庆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研究,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低门槛、使参保、广覆盖、易流动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就业歧视与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的就业直接关系其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但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就业歧视是多方面的,这些歧视,不仅严重打击了农民工的就业积极性,而且对经济、政治、社会都造成大的危害,导致了不同群体的矛盾,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现状,加强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政府的就业服务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9.
张洁 《农业经济》2015,(6):103-104
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有效落实是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但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将试图身份城市化的农民工群体限定在进退两难的城乡边缘地带。研究探讨了农民工身份市民化的内涵及意义;从文化歧视、经济困境及政府政策错位等方面揭示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身份市民化进程所遭遇的现实困境;给出社会文化重塑、经济保障及政府政策优化等推进农民工身份市民化战略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流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意义、重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实施补偿教育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现实命题。本文谨就提出这一命题的现实背景、实践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重点内容与基本路径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与生活,有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冲突。既往对农民工采取歧视的政策,不仅阻碍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冲突。文章分析了对农民工不同的政策选择和对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误区,认为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融入,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冲突,并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发生阶层分化。不同阶层的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有所差异。中上层农民工落户在大中城市的意愿最强,成本和代价并不高,中上层农民工在大城市落户问题是当前户籍问题的首要。底层农民工更倾向于定居中小城镇,他们对农村户籍所附加的土地、生育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性很强。发展中小城镇经济,为底层农民工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渐进式地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土地、生育等剥离是底层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2011—2016年的连续监测数据,考虑非农就业的内生性,采用IV-Probit模型及其估计方法,分析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对林地流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迁移程度对林地转入有抑制作用,但对林地转出具有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长期、有效、稳定的非农就业转移这一问题上做出相关努力,以促进农户间的林地流转,最终实现林业规模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方法: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4月在周至南部山区的农户生计调查数据,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西部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农户,但参与退耕通过户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时间变化对中低水平的农户收入也仍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结论:为巩固退耕工程成果,当地政府应提供信息,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外出务工等非农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基于9省18县市2009~2013年1452户农户数据,运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论证了非农就业地理距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对于农户林业投入行为会产生的影响。基于研究得出结论:非农就业的地理距离越远,家庭外出务工指数越高,对家庭林业投入产生的负向作用越大;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中,林权贷款以及林地流转对农户林业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农户林地面积、所在村到县城距离、是否为山区、是否获得林权贷款以及是否参与林地流转都对农户林业投入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推动农户本地非农就业以及推动林地流转与林权贷款等配套改革措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移民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从原所在村落迁入新址和被征地后生计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不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Y工程二标段H市为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Y工程移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社会适应困境。研究表明,移民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经济水平下降、社会网络破坏、工程推进困难和地方治理无效等社会经济系统风险。基于此,提出帮助移民转变思想观念、重建社会网络、完善监督制度、建立互助机制等风险减缓措施,以促进移民、业主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解决移民社会不适问题,促进调水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地方普遍反映低效工业用地利用量最大,程度最重的问题,文章将探寻城镇低效工业用地认定和查询的新方法,为地方政府科学化、层次化管理工业用地提供帮助,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方法]基于多层级指标体系,以企业基础设施完备度为控制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评价轴,构建工业用地三维认定查询模型,创新工业用地的结果查询模式。[结果]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能够得出,越是规模以上企业,其基础设施越完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值越高,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来地均税收和地均产值是造成该宗地高效利用和低效利用的关键。[结论]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于与《山西省城镇低效用地编制要点》中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一致。且多层级指标体系不仅能将工业用地划分为高效利用、一般利用、低效利用、极差利用4个层次,还能对每个层级的分数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指导地方政府对于工业用地的差异化管理和再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9.
广东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研究:成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王媚游 《南方农村》2013,(2):15-20,30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践行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存在法规政策细化程度低、低保救助内容存明显差距、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及城乡工作机制成熟度有差距等问题。应通过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建设、逐步统一低保标准、构建省级资金供给机制、整合城乡低保管理相关资源及强化救助公平理念五大方面的内容来促进城乡一体低保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有林区改革模式对比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区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机制不活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针对国有林区体制机制问题的改革正在探索之中。文章综合对比了目前国有林区改革的主要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改革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国有林区改革应该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共同承担改革成本,最终建立中央直管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系,逐步理顺管理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