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次重大进步,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降低环境破坏,协调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深度剖析生态文明的内涵;结合人类文明史的演化过程,解析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分析经济、技术、环境的关系,论述科技创新与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以生态文明为背景,探索现阶段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协同共进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徐晶钰  盛筠  王新 《中国经贸》2011,(10):105-106
城市“生态文化”是协调解决人与自然问题而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包括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生产力的发达,其生态建设、历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杭州西湖的生态文化发展为例,具体阐述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冉小娥 《发展》2014,(8):88-89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进行顶层设计,这充分证明生态建设对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给美丽广西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文化精神以及少数民族在内的广西民众与生态建设和补偿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兼容问题解决过难、政策创新与社会张力的生态问题、文化精神与生态间的融合问题、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两难困境、美丽广西建设的社会跨越难度高等。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城市,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建设适应时代新要求的生态城市,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根据近年来各地创建生态城市的实践,必须着力构建一套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机制体系,包括生态城市规划机制、生态科技创新机制、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生态奖惩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等。唯有这样,有机制引导、激励与约束,有机制提供保障条件、载体与平台,生态城市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它蕴含着宽广的全球视野,对于凝聚全球共识、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经济价值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关系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思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生态经济实践路径,"国际社会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生态经济全球共建思想等,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解决全球生态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其指引下,我国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实践示范,为推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提供了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7.
生态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人类生态问题存在高度相关,在生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有不同的制度选择和路径设定,因而会出现多样性的生态治理结果。在我国,有必要以适度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纠正一些错误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必须看到生态主义理论被"工具化"的现象,积极应对西方国家以生态保护之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制和制衡。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生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问题,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双刃剑"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生态危机、威胁生态安全。如何有效利用科技,通过科技手段致力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视角回答生态安全问题,有利于从源头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倡导新的生态安全观以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一发展的根基,是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构成.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推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对全人类生存一发展的巨大贡献.不断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与多重因素相关,其中财政投入是基础性要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机制建设,应当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规模;重视生态税系建立健全,为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品的投入;建立绿色基金制度;实施企业"合格资产"加速折旧的财政激励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难"悖论提出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两山论"的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山论"具有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人民立场的民生情怀和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等特征.以"两山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两山论"的法律法规和协同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教产业化的发展,以各个大学为载体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各地纷纷通过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来集聚各类教育资源,以此构建区域产业基础,并希望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兼有公益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再加上各类大学城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2009、2014和2019年的30个省份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水平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上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且随年份增加不断加强,并具有较小的区域性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倾向于失调且随年份增加稍有加剧的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大致呈现“自东向西,梯形递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开放"是体现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有利于维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但也存在监管问题。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关键是规划好实验室开放的目标和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利用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的目的和要求,从污泥的减容化、无害化、稳定化及资源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常规处理方法及发展新方向.并介绍了从污泥的产生过程中控制减少污泥产生量的方法,即污泥减量化.  相似文献   

15.
《首都经济》2006,(7):93-95
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势良好,增速分别为l5.2%.13.1%、l8.5%和l3.1%,均高于第三产业11.9%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些行业占GDP的比重为28.8%.比2004年提高2.7个百分点.是带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历史特征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始于 1984年 ,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 1997年至今的第五个阶段达到了企业并购活动的真正高潮。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特征是 :公有 (尤其是国有 )产权居主导地位 ;政企不分 ;企业效益低下 ,亏损普遍 ,社会负担沉重 ;规模不经济与产业结构失衡 ;有关并购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同时法律制度执行差。并购重组中的主要问题是 :产权边界模糊 ,并购主体不规范 ;政企不分 ,行政干预过多 ;资产评估不规范 ,造成资产流失 ;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并购方资金短缺 ;被并购方企业人员经济效益不高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产权制度必须改革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必须改革 ;界定政府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角色或作用 ;加强和充分发挥并购重组中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爽  刘文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8-136
发挥城市现代化作用,高质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测度;利用ArcGIS10.8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基于Robust模型探究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整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增-降-增”式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到优质耦合协调;(2)各地市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协调特征变化较大,至2019年仅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发展;(3)城市化水平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城市文明要素、环境治理要素、人口就业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产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内涵、外延辨析与新城市群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贡生 《山东经济》2008,24(4):36-41
从归类的角度来讲,城市群内涵有八种界定方法,如城市空间论、体系论、经济区域论等等。同时,对都市连绵区、城镇密集区、城市圈、城镇体系、城市集群等概念加以区分,以有助于深化研究。对中国即将形成的23个城市群范围给予了界定,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打破行政边界,逐步建立区域经济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建立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系统,强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群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是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旅游者消遣和审美的对象,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方面做好文章。以苏州为例,探讨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