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绿丝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139-142
德育应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德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解惑传道与情感关怀的统一。现实高校德育仍存在着德育目的的工具化价值取向、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德育内容的片面性等"非人本"现象。高校人本德育的构建必须实现德育目的的人本回归、发挥人本德育"双主体性"作用、倡导师德育人。 相似文献
2.
戎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3):106-107,110
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差异化、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为每个个体强化道德认知,指引道德规范,促进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近年来高校改革及扩招,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也愈加紧迫,其教育路径可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德育引导,注重心理层面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叶华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64-67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重视道德意识与政治要求的传播与灌输,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弱化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社会引导功能与家庭教育功能双重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中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有效地纠正了传统高校德育的缺点与不足,强调知行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具有德育功能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从而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化,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
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德育困境是因为知性德育的广泛存在。以知识性教育为主导的德育没有认识到德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造成德育脱离生活且德育实效性低的困境。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与德育的内在关系,进而超越知性德育,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刘耀霞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3):102-104,108
人的全面发展虽然是人类恒久的话题,但其内容和功能的定位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问题、人生问题包括个人意义等问题也突现了出来,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性课题。由于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研究不够,确实急需补充发展。补充发展,除现实基础外,还存在一个理论基础问题。而这个理论基础对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意义相当重大。本文从哲学主题的由“物”到“人”转移来探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包心鉴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21(3):1-7,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利益得到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展开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演化为一种和谐发展过程,就是要通过社会的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切实坚持一切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着力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着"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深刻内涵。人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主体,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解放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人自由、平等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的归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实效缺失的原因,认为德育目标上的社会本位主义、德育内容上的脱离现实与片面性及德育方式上的被动灌输是当前德育实效缺失的内在根源,提出“人本视野下的德育生活化”来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并初步探讨了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趋势,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困境层出不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研究,成为应对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坚持"三个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余海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马克思在他的学说创立和发展中,始终都重视人的问题。他扬弃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提出了丰富而独特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他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对人权发展的向往,都寄予着深刻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2.
13.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模块化主题班会具有时间的灵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高校德育内容和社会实际,科学设计德育模块,发挥班会的功能,有效开展模块化的主题班会,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4.
王孝胜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准确把握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全面理解深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朱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66-167
“三贴近”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增强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为适应网络德育的开展,需要不断进行网络德育“三贴近”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和谐德育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根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150-151
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建设高校和谐德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谐德育文化;注重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培养大学生和谐的道德人格;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顺应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着力推动语言哲学从语义学分析研究转向对言语行为能力的探讨,构建“规范语用学”,使哲学研究语用学化。在乔姆斯基、奥斯丁和塞尔等语言学家或语言哲学家就有关语言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创立了研究言语行为的“规范语用学”。这种新型的语言理论构成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也由此实现了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语言论转向,并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王宏军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2):91-95
为了顺应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着力推动语言哲学从语义学分析研究转向对言语行为能力的探讨,构建“规范语用学”,使哲学研究语用学化。在乔姆斯基、奥斯丁和塞尔等语言学家或语言哲学家就有关语言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创立了研究言语行为的“规范语用学”。这种新型的语言理论构成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也由此实现了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语言论转向,并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简要论述了新世纪德育的新趋向,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依据德育以人为本的要求,提出了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出路在于全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