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高校双创教育中,学生、教师、学校往往存在着对创新创业类比赛求快、求好、重结果的倾向,这与双创教育立足培养创新精神的初衷有所出入,更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目标相距较大。从科学精神入手,重新明确科学精神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助于让双创教育真正沉下来、融进去,更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考察双创教育和大学生双创能力的耦合机制,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资源过剩、企业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三螺旋理论,对江西省六所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双创能力的平均分为3.03,处于一般水平;6.6%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并采取行动,47.41%的学生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在双创教育和双创能力的驱动机制上,73.66%的学生认为参与双创教育对提升双创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提出促进双创教育与大学生双创能力耦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即政府充分发挥引力作用,企业积极加强助力作用,高校主动增强支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正成为“双创”的生力军,引领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立足丰富积累和协同开发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所统合而成的“三维资本式”的创业要素,高校应通过构建自身人力资本,提升创业竞争力、灵活利用社会资本,丰富创业再生资源、主动培育心理资本,激发创业内在能量、巧用资源杠杆效应,提升资源复合价值等路径,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阐释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并借鉴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改革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双创竞赛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建立支持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全方位生态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实践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同时对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都大有裨益。然而就目前形势分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低下等不足,加之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以及社会各界扶持力度较弱,导致大学生“双创”成果贫乏,因此,加快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当前双创教育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存在“外热内冷”问题,缺乏横向课程下的双创融合性教育是原因之一。以市场预测与调查课程为例,从学时安排、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训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双创教育视阈下的教学改革,营造多角度、多维度的长期“浸渍”性双创氛围,真正调动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提升双创能力,并进一步指出深挖融合性教学知识点、立足校内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双创教师提升计划是今后双创教育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供给的历史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当在更高站位上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双创师资队伍水平,打造双创协同育人平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精准的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是涉及多主体的复杂性工程。历经多年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已初具形态,但仍面临着发展瓶颈。为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还需从四方面发力:澄清内涵,树立能力导向思维;巩固载体,完善双创育人体系;优化组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协调运行,形成双创教育生态圈。以此助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完善四川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大众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打造四川双创升级版。方法/过程以四川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数据统计、理论分析对四川双创孵化载体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结论 四川双创孵化载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内涵式发展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不强、在孵企业经营状况不优、国际化程度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等瓶颈。提出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支撑、优化布局、多模式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形成全链条孵化体系等路径,促进四川双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始,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继展开,相较于高校其他专业而言,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从目前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模式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是参照该高校的其他专业进行类似建设,未能充分照顾到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本文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实现设计类专业双创教育的本土化、专业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下的“党建+”呈现多种创新性,高校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常在平行轨道上行驶,没有做到真正的双向互动、同频共振。党的建设工作与“双创”教育发展只有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平台聚合及管理机制,才能以党建更深层次引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两促进“”双提高”的共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场域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角度来看,在双创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场域包括认知场域、实践场域和关系场域。理解场域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和发生机理,有助于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他们在学习场域所面临的问题是:依赖化的认知倾向影响着创业意愿的培育,窄化的创业实践空间制约着创业动力的有效激发,分离式的教育关系弱化了创业能力的建构生成。为优化学习场域,应面向学习需求,提升学习者自适应能力培养的认知水平,彰显跨界对话与情境创生的惯习特征,形成具有学业挑战性的关系结构,以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辽宁省市两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创业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但总体上看,双创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各地在创业创新热潮高涨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以体制机制性问题最为突出.本文结合辽宁省内6市实地调研情况,对此进行重点剖析,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墨子“述作结合”思想倡导传承与创新相融合,注重以实践开展创新。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挖掘“述作结合”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将“实践性学习”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对新时代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二者育人目标契合且互为载体。如何有效融合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注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为切轴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实问题,通过加强目标指导性、实践实效性、文化浸润性、协同自觉性、评价导向性给予了创新融合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和双创时代环境下,基于实训问题导向,构建一个既有逻辑理性又颇具有人文关怀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创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融合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与素养的新要求,构建基础认知训练、初步能力训练、综合模拟训练和孵化实战训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体系,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模式、实战基地、实训系统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7.
跟随党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风潮在全国各行各业逐渐兴起。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更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促进大学生就业方式转变。本文就“双创”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破解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师资队伍、交流平台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主要难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中英创新创业职业教育联盟(北京)为组织形式,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依靠政府支持、诚邀兄弟院校加盟的方式,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管理运行、师资培养、课程改革、双创大赛、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北京模式。该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过程推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深化、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符合国家提出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方针。文章通过解析经管类学科学生应当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剖析融合双创教育理念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作用,并从转变指导思想、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调整考核方式四个方面,介绍闽南科技学院在《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上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双创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但少有研究探讨双创企业的合伙行为。以若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双创企业为调研对象,利用Nvivo质性研究工具,基于组织治理视角探讨不同经营情形下双创企业的合伙机制和行为路径,分析表明:个人与个人的合伙以“资源互补”为核心,通过相机控制机制完成“孵化→共赢”的经营过程;个人与法人(组织)的合伙以“持续互补”为核心,通过分时权变机制完成“成长→共赢”的经营过程;法人(组织)与法人(组织)的合伙以“中间纽带”为核心,通过分时权变机制完成“竞合→共赢”的经营过程;上述合伙行为路径均能形成创新激励,实现风险共担和合伙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