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
陈岩英 《旅游学刊》2022,37(2):12-13
全面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旅游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承担着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经济转型升级、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等重要战略任务。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中,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核心构成,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标与核心体现。因此,立足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需求,积极推动我国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加速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行动资源与保障机制两个视角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框架,并对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效率、结构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并测算了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运用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分别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行动资源、保障机制;(2)代表要素结构变动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对中、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向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而景区禀赋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3)制度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中、东部地区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4)制度环境能够调节要素结构变动的作用方向及程度,二者交互形成集成动力对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均产生正向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文章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等视角提出了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陕西省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与体育资源。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及专家访谈法研究陕西省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现状,提出陕西省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全域旅游的定义入手梳理了全域旅游理论的具体内容,并对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必须依靠县域融媒体中心来扩大宣传,需要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活力、塑造独特的旅游文化,从而保证“旅游+”模式成为区域经济主要特色。同时,应紧抓旅游示范区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的引领效果,最终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江航运是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新的形势变化,给长江航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长江航运在基础设施装备、运输服务能力、绿色创新安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发展短板,需要着力增强基础设施供给、提高运输服务效能、巩固绿色智慧安全等高质量发展支撑。围绕“建设标准化黄金水道、发展现代化长江航运”,提出了“一个支撑、两个增强、四个提升”的战略路径,即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和区域发展潜能,提升黄金水道功能、运输服务效能、安全保障能力和人才保障能力,加快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魏小安 《旅游学刊》2000,15(5):9-14
文章对中国旅游产业功能、旅游市场发育、旅游增长方式、区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竞争、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概括和分析,既是对以往过程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旅游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公共服务"在我国被作为一个明确而独立的问题提出,始于2006年十六大提倡建设"服务型政府"。近几年,各地纷纷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桂林市、北京市旅游局(委)还先后设立了旅游公共服务处。但是,旅游公共服务在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凸显,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斐然成就,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旅游业格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字经济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收集2011—2021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数字经济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不仅直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还通过创新对产业增收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影响本地的旅游产业,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白长虹  妥艳媜 《旅游学刊》2014,29(11):16-19
正京津冀一体化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历数京津冀3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再升级到现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以欧盟的旅游一体化历程为例,旅游者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流动和消费,对欧盟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杨涛  史瑞应 《旅游学刊》2022,37(1):15-17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我国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伴随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体育旅游业市场总产值在旅游产业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对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和丰富供给的作用逐年增强,预计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体育旅游总消费将达到100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遵从制度、现实和实践三重逻辑,其总体逻辑是要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基底、创新驱动的智慧转型、精神传承的文化赋能、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化,其发展瓶颈是产业要素难以向乡村流动和聚集,其取胜之道在于必须从产业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绿色发展、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地方综合主体重构等方面着手,进行当代乡村地域主体再认识和乡村旅游发展地方综合主体内涵再建构,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要素的新组合,打造富有地方感、独特性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构建成渝双城旅游协同共生系统,分析成渝双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共生条件,提出成渝双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此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相应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加上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基于中国学术立场和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已是当务之急。在分析总结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和当代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以旅游法为核心的国家意志体系,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旅游研究大多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不论从著作成果、影响力或是实际从事研究的学者数量上看,所占比例非常少。究竟,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旅游即旅游伦理的研究重要不重要呢?笔者认为旅游伦理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的旅游发展而言)相当重要,原因在于当今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旅游伦理理论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世界是平的”,互联网精神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同时旅游业也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下,发生着改变和升华,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旅游规划深刻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和产品质量提升,从转型升级的阶段特征上看,提升旅游规划地位对我国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