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即可实现有效供给.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并非是唯一的制度选择,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弊端,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灵活性和补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非政府制度的选择成为必然.但强调非政府制度选择不是否认政府的作用,而在于弥补政府的不足,实现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2.
超越二元论:对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二元论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物品,而企业提供私人物品。但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表明:政府并不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在政府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成功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相应地,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建成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突出作用。尤其在"单位制"解体、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进程中,非营利组织成为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完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遭遇一定困境,因此,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品供给领域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的单中心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我国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包含农村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多中心乡村治理体系。农村非营利组织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发展领域不均衡,利益表达功能薄弱;运行不规范,地域性强,规模偏小;组织间缺乏协调和合作;严重背离组织宗旨等问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进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且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在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主体缺位的情境下,此类组织大有作为,但另一方面,根据调研,该类组织在成立和运行中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阻碍和运行性缺陷,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NPO的作用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厘清了社区治理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同时指出NPO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上的作用及其缺陷,最后文章给出了改进NPO运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需求越发多样化,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情况,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逐渐产生了非营利组织社区治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方面仍然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非营利组织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对于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从而,非营利部门承担了市场和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但是,非营利部门也并非想象中的万能。非营利部门也存在着理论上的失灵和实践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同时并存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因此,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活动时,仅有市场,仅有政府,仅有非营利组织都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市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构建一种合作、收益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互相合作产生收益,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上的不足。文章分析了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要性,深入探讨了我国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公共物品提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面理解准公共物品的角度,理论上可以把准公共物品分为以下三类:具有强的非排他性和弱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的非竞争性和弱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有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主要模式.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确有其巨大优势,但存在政府失灵问题,这为政府以外的主体供给准公共物品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模式在权力利益关系和功能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可以实现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难题,人口向城镇转移过快过多,造成城镇公共服务的相对短缺。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虽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有了扩大,市场和个人也参与其中,然而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论文结合中国发展环境及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建议在现阶段用PPP模式供给城乡公共服务,在实践中完善制度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政府社会市场角色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服务性、互益性的非企业、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实体。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系统结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拓展公共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方式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政府一方面把非营利组织看作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对其发展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又将其纳入实现社会公共使命的体系而成为伙伴关系,因而两者的关系具有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认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社会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农民作为委托人不能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需求的错位。而要想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则必须改变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即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低效率等。为此,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入农民的需求表达制度,明确基层政府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职责,拓宽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建立政府与农民合作共治的管理体制,以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如何实现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为线索,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率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政府供给手段多元化、扶植第三部门发展、健全法制、改革绩效评估体制等建议,解决人民对公共物品基本需求,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不是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主体,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借助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关系的博弈分析,认为两者只有在互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才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公共品供求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居民对公共品的旺盛需求与政府财力有限的矛盾导致了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多维新变化。实地调研表明,在政府供给机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农村公共品的市场供给机制被引入并日趋活跃,同时出现了自愿供给机制等多种模式。在完善当前政府主导供给模式的同时,政府应采取各种公共政策加强和完善“政府诱导”模式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通过经济支持、政策优惠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利用市场机制提供能满足农民需求多样化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18.
协作性公共服务是一种对官僚科层制单中心供给和新公共管理分权竞争供给的反思与修正,它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等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增进公共价值为导向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协作性公共服务具有独特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体系和服务方式。这种以民生为核心、以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并不是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有效表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模式是分摊机制模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不是农民。为完善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导向,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机制,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公社时期延续下来的农村公共物品的制度外供给方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机制建设,充分实行村民自治,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  相似文献   

20.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及非营利组织自身特征,为其参与社区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证依据。但在非营利组织以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之一的身份参与社区社会保障建设过程中,面临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社会效益不高等诸多困境。文章从体制嵌入、服务拓展、资源联动三个方面着手尝试完善其参与路径,并配套设计制度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确保非营利组织实现充分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