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诊断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出发,按照培育城市群共同价值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制定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技术路径,提出制定城市群生态网络格局的要点;基于生态学的尺度理论,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的构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城镇建成区绿地;提出"按需划片—按片定类—按类划区—按区定级",分级管制的规划管制路径,探索出我国城市群"生态需求分片管制、生态系统分类管制、生态功能分区管制和生态用地分级管制"的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得出了该模式有利于保障城市群生态空间数量,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同时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环保治理要求、扩展治理内涵,环保项目内容逐步从"单领域治理"向"区域大生态保护"治理转变,"十四五"期间环保企业应以环保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众多的相似性,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企业创新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应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搭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逻辑结构,并以山东省为例,从系统要素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分析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困境,最后从增强创新能量的内部转化效果、明确创新生态位、与其他创新组织的互利共生以及优化外部创新环境这四个角度提出山东中小企业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动态的、不易预测与控制的,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是强耦合、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已成为目前生态经济学、政治学、环境治理、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核心。环境治理被认为是处理日益复杂的城市社会—生态问题、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首先梳理了环境治理理论总体发展脉络——环境管理、参与式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的范式转变;以环境事务中的社会背景、参与者及其行为的不断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环境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总结了包括社区自治、专家学者自治、多层次治理、适应性治理、协同治理等主流环境治理理论的优缺点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及适用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后落脚于寻求一条适用于处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态问题的环境治理模式,并对此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程序性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四"部门"治理理论四方面来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提出:(1)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及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既能满足对自然资源干扰最小、对生态环境最友好,又能公平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准.(2)国土空间规划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耦合系统,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活动在时空上的统筹优化安排.(3)国土空间规划是扩大实质性民主、践行生态文明的过程.(4)国土空间规划要构建"自然—政府—市场—社会"四"部门"相互促进、互补、嵌套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发展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内由经济化政治向生态化政治转型发展的新诉求,也契合了当前国家政治话语的生态化建构模式。生态化政治新思维的治理模式某种程度上,为地方治理实践提供了全域性生态系统创新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导向。特色小镇作为地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系统创新工程,本质是重新培育和建构地方生态空间场域的探索过程。通过生态治理思维的指导,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振兴和政策机制的可持续主义框架为基本解释思路,建构包括生态系统要素、生态培育体系、生态治理维度、生态治理原则及生态治理政策的内容体系,能够完善和推进地方生态治理系统性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构成了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重要理论概念范畴,科学地揭示和认知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应用价值,对进一步解决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正确确定补偿主、客体利益关系,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紧紧围绕重点生态区,开展定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综合管理区域生态系统,以促进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善,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民生保障等多重目标,为国家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审计现状,揭示以单一目标委托代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兼顾各项生态要素的特点,构建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多目标综合审计模式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有利于解决金融审计信息生态失衡问题,对于推动我国金融审计有效参与国家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界定了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及要素,从金融审计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等方面,剖析了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的动因。运用免疫系统理论对国家治理导向的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过程方法构建了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以期引导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实现平衡,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防范金融风险,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与海洋环境治理模式错位,严重影响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及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评价。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陆海统筹视阈,对不同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设计差异化指标,建立将海洋环境治理动态绩效与预算治理能力纳入评价范畴的区域海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雪芹  张贵  高梓雅 《财会月刊》2023,(15):132-137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演变的核心在于不同生命阶段创新目的的实现和不同目的之间的衔接转换。在解析企业的创新生态战略基础上,基于“创新目的性—主导战略—适配机理—竞争优势”的演变逻辑,构建生命周期内创新生态战略演变框架。分析发现:企业初创期重点嵌入依附一个外部支持性创新生态而实现更好的创新内能积累,以获取孵化生长优势;扩张期重点构建主导一个企业生态系统而协同创造更大价值,以获取共生整合优势;成熟期重点推进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重构而实现更好的外部环境适配,以获取变革再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是一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它属于国家治理核心问题的一部分,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监督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应该服务于国家治理.文章在论述生态文明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审计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方面分析生态文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从完善生态审计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大格局、创新生态审计技术方法以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协同创新。在新时期,区域协同创新呈现共生演化的特征。借鉴生态学理论构建“态”—“势”—“流”的三维度创新生态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系统创新态、创新势和创新流呈现波动性增长,其中创新流对系统协同创新的贡献较小。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单利共生向差异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当前处于差异互利共生向均衡互利共生的演化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协同创新基础,聚焦三地间价值共创,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致力于建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的水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河长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的创新举措,如何在江河湖库水生态治理中尤其在非工程措施领域方面完成对其治理值得我们去探讨。我国幅员广阔,江河湖库水域众多,然而在我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水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公众话题,如今已提升到国策的全新高度。文章就“河长制”在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非工程措施治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正四川省苍溪县近年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污染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示范建设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突破,以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为目标,采取"四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覆  相似文献   

16.
<正>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新时代产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3.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6.重大疫情防控应急响应和风险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供给体制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如何系统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2014年党中央首次形成和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创新,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觉和治国理政方略的变革,为实现中国梦制定了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8.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财会月刊》2022,(15):153-160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研究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有为政府”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力量也应发挥作用。企业生态系统治理助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面对中国情景下的共同富裕,需要以共同富裕的治理导向为引领,并以企业生态系统助力共同富裕的合理性为依托,在资源、能力、创新、价值和混搭组织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包括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能力共进、价值共生、创新共谋的系统性治理机制,打破现有治理体系中的困境,进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今天,企业组织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更多地将组织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组织生态系统是由组织共同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它常常跨越传统的产业边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生创新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种群生态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企业群落的总体生态位与共生成长的关系,并且着重探讨了渐进式和突变式变异对共生成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的困扰.我国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构想,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群现代化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市治理为核心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框架,利用治理理论在多元主体协商、利益调和等方面的优势,探索从根本上治理城市内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