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创记录地达到7013.4万吨,较1999年增加了91.5%,造成进口量猛增的原因,一是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拉动内需增加,二是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而出口量增多,三是成品油进口量减少而出口量增加,四是在油价下落,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原油进口量和炼厂加工量未能及时调减,石油消费和进口石油的快速增长呼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安全体系,呼唤全社会重视并大力推动节能,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此外,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运作规律,抓好市场预测,根据市场的变化搞好原油进口,炼厂加工,成品油销售和库存等环节的衔接和协调,也是我们必须尽快掌握的一种管理技巧。  相似文献   

2.
关于优化我国原油资源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2005年和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需分别达到28500万吨和33500万吨、原油进口量将分别达到9000万吨和13500万吨,其中含硫原油进口量将分别达到6900万吨和10900万吨。目前我国原油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偏小、集中度低。开工负荷低;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较低;原油及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滞后;体制因素制约原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需要调整原油流向,优化资源配置;适时建设原油管线和深水码头、配套完善原油储运设施;强化成品油销售网络的配套建设、提高油品营销的竞争力。优化原油资源配置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是:(1)加强质量和环保的监督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关停国内100万吨以下的小炼油厂;(2)对规模为100万吨以上至500万吨的炼油厂,要发展特色产品:(3)对一些有竞争能力的企业进行系统的综合配套并适当进行改扩建、建成一批千万吨级原油加工特别是含硫原油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3.
加快开发和增产国内原油、开拓和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发展炼油石化的规模化经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减员增效提高效率是实施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在。力争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据BP2002年6月全球能源统计评论,中国为石油探明储量第11位国家,2001年探明储量33亿吨,占世界2.3%。中国是继日本之后亚太地区第2位最大的石油产品需求国。2001年石油消费量已达2.139亿吨。2001年中国原油净进口5370万吨(其中,伊朗为1085万吨,沙特阿拉伯为878万吨),成品油净进口2010万吨。1…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718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0.7%。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6940、77万吨,同比增长了15.2%。原油净进口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例首次超过31%。含硫原油进口量上升到2410万吨,增幅为2.8%,约占原油总进口量的35%。苏丹成为非洲对华原油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来自苏丹的份额油达到642万吨,增长了29.2%。成品油进口量为2035.20万吨,同比下降了5.1%。成品油非国营贸易未对国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成品油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070.81万吨、增长了15.6%,其中汽油出口突破600万吨。预计,200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仍将保持上升势头。成品油进口配额数量为2530万吨,其中非国营贸易为530万吨,配额中大部分仍是燃料油。2003年由于国家新标准16家机构从事非国营贸易,石油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但是柴油进口的少量增加还不足以影响国内市场的供需结构。中国石油进口量在不断上升,进口石油的一半左右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而中国缺少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手段,因此石油供应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5.
阐述进一步扩大加工进口原油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原油储量、生产能力、产量、需求量、进出口贸易等形势的分析,指出能够维持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只有中东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从发展战略考虑,我国进口原油的重点应当逐步从东南亚转向中东地区,为此,必须从规划上、方针政策上以及生产措施上做好迎接大规模加工中东原油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王彪 《化工管理》2004,(2):34-34
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约8000万吨,同比增长30%,原油进口平均价同比也增长了25%以上。如何看待国际市场原油行情起伏,较好把握影响原油供求的各种因素,适时调整进出口时机和策略,抵御市场风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此谈几点有关降低进口原油采购风险的认识。1.实施采购区域的多元化,分散风险。对进口石油的来源要有明确的战略安排和部署,逐步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分依赖,努力扩大西北欧、非洲、中亚及俄罗斯原油的比重。2.促进贸易方式的多样化,施行现货采购与长期合同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  相似文献   

7.
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等,无一不与石油有着密切关系,由此石油安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能源和基础原料,确保稳定,安全,可靠和经济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种种挑战,本文提出我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多渠道,多国别,多通道进口石油,走出去到国外拿资源;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原油加工收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立法和执法.  相似文献   

8.
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带动国内石油需求较快增长。受资源条件限制,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而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原油加工能力增加、炼油利润得到保证等因素影响下,原油加工量和多数油品产量都较快增长;石油进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国内油品市场价格波动下跌。四季度国内石油市场基本面将支撑石油需求较快增长。而在石油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成品油产量和石油进口量也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国内原油产量1.9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净进口原油1.93亿吨,同比增长10.2%。其中,四季度净进口原油5100万吨,同比增长18.7%。  相似文献   

9.
对于正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的中国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油气资源国的伊朗无疑是一个必须抢占的战略要地。从1995年起,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2001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085万吨,占同期中同原油进口总值的18%;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110.70万吨,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76%,这一年伊朗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03年、2004年伊朗向中同石油进口量仅次于沙特,是我国的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化等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都早已进入了伊朗市场,都在德黑兰设有办事处。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我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4381万吨,比1998年增加了1459万吨;原油进口量达到3661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1998年上升34%;原油出口量降到717万吨,比上年削减54%;成品油进口量比1998年下降4.2%,而出口量却增长了52%,其中汽油出口量创下414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200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可能会突破5000万吨,原油进口量将达到大约4500万吨。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国家对石油石化业的保护性措施将逐年减少,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封闭状况将被打破。预计我国石油进口增加的趋势在今后几年内将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1.
五大问题制约我国乙醇汽油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石油资源紧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发展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油气资源相对短缺,石油进口量逐年大幅增加,去年进口原油高达1-2亿吨,对外依存度近40%,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增长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外汇平衡和石油供应安全。尽快发展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能源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2.
谈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五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2000年原油加工最将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4~2.05亿吨。原油加工量中进口原油将超过1/3,达到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3000万吨,该增量相当于1999年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长(300万桶/日)的1/5。自1999年11月份至今年9月17日,国内油品价格已七次上调,同年初相比,原油价格上涨了21%,油品价格上涨了51%,已对国内运输业和社会消费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石油进口全面下降,原油与成品油合计进口4906万吨,比1997年减少17%。其中原油进口量从3547万吨减少到2732万吨,成品油进口量从2379.33万吨减少到2173.99万吨。进口原油的结构转向轻质含硫原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加深。在成品油进口中,海关统计的柴油进口量大幅度减少,但上半年至少有300万吨走私柴油进入国内市场,韩国在中国进口燃料油和柴油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上升。1998年中国石油出口降到15年来的低点,由1985年的3003万吨和1997年的1983万吨降至1560万吨。成品油出口量也比上年锐减24%。原油与成品油合计,净进口2922万吨,比1997年减少13.7%。经济增长减慢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国内石油产品需求增长减缓;成品油走私造成炼油厂削减加工量,是导致进口原油减少的主要原因。打击成品油走私成为关系到石油石化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为了提高炼油业的装置利用率,改善经济效益,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石油进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原油贸易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实现"十二五"末3.8亿吨的原油进口目标总体看来有保障。受LNG接收站建设工期不确定、天然气价格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十二五"末实现9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进口存在不少困难。油气贸易是满足我国"十二五"油气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油气进口贸易在油气供应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若国内石油产量保持2亿吨,天然气产量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汽车等支柱产业迅速兴起,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逐年提高,而原油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导致国内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长期稳定发展,亟须落实石油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从近中期我国石油供需形势的分析预测入手,探讨了原油配置的区域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势头将得到控制。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资源增长有限.我国原油进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石油资源来源多元化步伐也在加快。为满足国内油品市场需求.未来我国将适度发展炼油工业。但从根本上来说.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规模将取决于石油资源掌控能力,产业布局将优先着眼于原油运输通道。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真     
中国原油消费年均增长5.77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给增长速度仅为1.67%。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石油资源发展的速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达9166万吨,同比增长2.1%;石油净进口  相似文献   

18.
王宝昌  钟飞 《国际石油经济》2015,23(3):41-45,110
2014年,世界石油行业继续保持原油生产西移北美、供应快速增长,炼油及消费东移亚洲、消费增速放缓的态势。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和强势美元对油价的影响超过了地缘政治和金融投机,导致油价大幅跳水。石油国际贸易格局深化调整,贸易对家的强势地位已经发生反转,由过去的"资源为王"转向"消费主导"。我国原油贸易由注重供应安全转而更加关注价格因素,原油进口来源、贸易方式等逐步多元化,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随着中国与世界石油市场联系不断增强,建议:1)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展与石油资源国的合作,持续推进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2)建立多层次、开放的原油交易市场,现货与期货相辅相成,争取更多的定价话语权;3)利用当前低油价形势,加快发展石油储备;4)提高人民币在石油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增强风险规避能力;5)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获取资源和国际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长与工业增长变动方向基本相同,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工业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弹性系数变动的总体趋势是震荡上扬。从单位增加值石油、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看,工业能源消费高于国民经济能源消费,但单位工业增加值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呈现递减态势。万元工业增加值石油消费量从1995年的0.37吨降低到2005年的0.19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油消费量从0.57吨降低到0.39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天然气消费量61.72立方米降低到46.03立方米。  相似文献   

20.
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1-5月中国国内原油和油品产量增长速度放慢,石油进口和石油表观消费量快速增长,但实际消费增长相对稳定,市场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国家在石油上游生产、贸易领域以及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等方面出台的新政策,将对未来中国石油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预计下半年中国实际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仍将低于表观消费量的增长;石油供应增长加快,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趋于缓解;石油需求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年表观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53亿吨,同比增长9%左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关联程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